永昌投下一个炸弹,自己跑了。留下的人不管心里怎么想,嘴里都只谈论秦家真是阔气,真没想到随随便便就买下了一座山。
冯有财清咳几声道“我看,这里人多也商量不出什么,大家都回去吧。有名,有德,有望。明天辰时咱们再来,大家都散了吧。”
出了祠堂的人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这事准不准。看来还是有人心动了。
永昌回家后,等不及就到绍荣书房去找他问话。“那竹山下,到底能住多少人?今天着急慌忙地让我去知会大家,人家一问,我啥也不知道啊。”
绍荣扶他坐下才说“说的再清楚,想去的拦不住,不想去的撵不走。你想问什么,我这会细细跟你说呗。”
永昌想着今天族人问他的话,一边就问出来“现在能种的田,有二十八亩。若是以一户四口人算可以分给四五户。”永昌说那也不算多。
绍荣给他算了一帐“田里的粮食只要够吃就行,你看咱们村里田多的人家留着的粮,除了吃的,也没全存着。
不是还有一部分卖了吗?像是油盐这些还是要花钱买。到了庄上,就不必担心这些,到时做工的月钱,就够他们买这些。”
永昌奇怪地问“我听人说,买庄子的时候不是都会带着庄户吗?这庄子怎么没有?”
绍荣也问过牙保这件事,牙保告诉他庄户也是主人的私产“那庄子的前主人卖庄子前,已经将一部分庄户卖掉了,
还有些留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搬走时做脚力。等到了新地方还要有人使。”绍荣第一次见到这么会算的人,真是精打细算。
既然说到工钱,永昌就问他“到底是干什么活?月钱是怎么算的?”
绍荣将列好的单子拿出来“看山护林每月一两,等到了需要砍伐、挖笋的时候,再按每日另给五十文。烧炭时每日一百文。”
永昌听到工钱吓了一跳,他在晋陵县码头见到做苦力的每日也只赚个五六十文,能赚七八十文都算多的。那些卖力气的活可比砍竹挖笋累多了。
“你早说这些,今天他们就要抢着去了。”
绍荣想要的都是年富力强的人,愿意出去闯荡的也是这些人。
总共就要十几二十人,要是去的人多了,不让谁去,都是亲戚总得被埋怨。反正机会给你了,你自己不去的,怨不得人。
“爹,今天就没人想去?”永昌回想了一下,他当时也稍微留意了些。
像他二伯家有三子一女,他家儿孙又多田地又少。绍荣小的时候好田要六七两银子一亩,这几年已经涨到了八两快九两银子,照这样到了明年估计没有十两买不到。
“你有德爷爷家里的永寿和永盛,好像有点想去的意思。”按理有德家壮劳力多,不应该就这点家产,想到二伯永昌就有些佩服。
起初冯家迁到这除了他爷爷奶奶,他爹那辈除了没成亲的有望叔,其他三房已经娶亲生子了。
一路上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好不容易到这里安顿下来时。永昌他娘和大伯家的小儿子都没了。
有德叔一家虽然齐全地到这,可二伯娘的身体已经做不得重活。哪知道一年后,她偏偏又有了身孕。等生下了女儿,就只能时不时地吃药养身子。
有德不听老娘的劝说,挣了点钱,就全花在了媳妇身上。这样又拖了四五年,直到一年冬天,二伯娘没熬过去,走了。
二伯除了自家的花费还欠了些外债。陆续还掉后,家里剩下的慢慢也存了点。等到儿子闺女成亲后,家底又差不多快干了。
总想着挣了钱,攒下来好多买些田地。可挣得没有涨的快,这些年也只有十亩地和六间半房。
永昌时常想着,要是他爹对他娘也能这样,是不是他也不用受无娘的苦。
绍荣想,这就是二户了,永寿伯有二子一女,二个儿子一个十七,一个十五,最小的闺女比绍荣小一岁,今年十三。
永盛叔家也有二个儿子,一个十五,一个十三。这些要么是快要谈婚论嫁的,要么是最能吃家里收成不够的。想搬到竹头山的意愿应该最大。
“你大爷爷那边,他家里可能不太愿意去。还有你小爷爷家,有点说不准。
虽然他和你爷爷一样有三个儿子,可地比你二爷爷家多了二亩。而且你三个叔叔家的孩子还不太大。”
第二天,冯氏祠堂里坐满了冯氏族中的男人。永昌等到人到齐了,就直接问“昨晚大家应该都商量了,谁家想去,现在就说吧。”
不出所料,永寿和永盛二家首先就站起说要去。出乎永昌意料的是,大伯那边永乐家里也要去。
原本还在犹豫的有望叔家,二儿子永宁见状也跟着要去。一共要去四户,大大小小十九口人。
确定要去的人后永昌就让大家先回去“既然决定了,就回去准备一下。未时就到村头汇合,一起去竹头山那边去看看。”
他对准备搬去住的人嘱咐“别忘了带点趁手的工具,那边住的地方,有要修整的,就手给收拾收拾。”几家人答应了,就各自先回去准备。
为了能晚上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