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国民情,非我能改。”
舒邵见此,也不强求:“可否询问陈王,我欲当面游说陈王。”
“就于此止步吧。”
骆俊规劝说:“止步于你我,来日陈王与左将军同殿为臣,也好相见。”
舒邵见此也只能长叹一声:“今舍陈国,谁又能助我淮南渡过眼前劫难?”
骆俊不为所动,也就是袁术进攻江东失败。
成功的话,军粮问题立刻就能解决;就算没能彻底解决,继续向陈国借粮,到那时候也会抓骆俊家族、乡人为要挟。
这些年看着袁术从南阳被赶出来,与曹操屡次争兖豫,失败后才跑到淮南。
袁术固然有公义的一面,但转转各地,造成的破坏远不是袁术性格、行事风格中那点光辉所能弥补的。
骆俊说的也很有道理,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袁术已经无法召集、动员军队,对陈国的威胁很低。
拖个小半年,袁术影响力大衰败,更不是陈国的对手。
陈国何苦用宝贵的粮食,去帮袁术吊命?
袁术撑过去后,可能会吃饱肚子后来打陈国。
就如眼前这样,前有袁绍吃着韩馥提供的军粮,去谋划冀州;再就是眼前朝廷、吕布吃着刘表的粮食,渡过艰难的冬季后调头回去打刘表。
韩馥、刘表有错么?
没什么错,一个是同盟义举,一个是宗藩忠烈之举。
错的是供应粮食太过充足,就该将袁绍、吕布饿着,别给饿死就行了。
同样的事情,陈国又怎么会犯类似的错误?
舒邵见骆俊这里态度坚决,也只能离开陈国,一路轻驰返回寿春。
陈县与寿春相距不远,信使快马两日轻易能到。
对舒邵这样的使者队伍,用时三日抵达。
缺粮危机已影响到袁术自身,数百名姬妾不得已在桑园中摘青桑果吃,已等不到桑果全面成熟。
这种危急时刻,袁术在军营中生活,与吏士一起在城外淝水筑坝捉鱼。
淝水坝边,袁术衣物磨损,挽着袖子、裤腿坐在树荫下:“陈国上下鄙我为人,不肯信我。诸君说说,该如何是好?”
涉及到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