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5章 塞北稻香:科技重塑的北国粮仓神话(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2022年2月10日,春节的爆竹声尚未散尽,北方大地已悄然酝酿着一场颠覆性的农业革命。在河套平原的智能温室里,机械臂正将培育好的水稻秧苗移栽进纳米土壤中,全息投影实时监测着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与光照强度。这不是江南水乡的春耕图景,而是“天河工程”通水后,北方首次实现的水稻规模化种植现场。

    “以前总说‘南稻北麦’,现在咱们北方人也能种出自己的优质大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民老周站在智能种植大棚前,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的手机实时接收着星达农业ai系统的指令:“今日需增加20光照时长,灌溉量调整为每亩5立方米。”曾经靠天吃饭的老农,如今成了操控量子农业设备的“科技新农人”。

    沈知意站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超级水稻种植基地,脚下的土地不再是记忆中的黄沙,而是覆盖着防渗膜与智能滴灌系统的良田。“这里采用了星达最新研发的‘沙漠水稻30技术’,”农业技术总监调出数据面板介绍,“量子膜不仅能锁住水分,还能模拟南方的温湿环境;ai育种系统培育出的耐寒水稻品种,生长周期缩短40,实现一年三熟。”

    随着机械臂启动播种程序,搭载纳米营养剂的稻种被精准植入土壤。远处,无人机群喷洒着生物农药,这些药剂由星宁文媒公司的主播“植物医生小夏”在直播间推广——她通过科普短视频,将复杂的生物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吸引数百万粉丝学习。“现在连农村的老太太都知道,我们的农药是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小夏兴奋地对沈知意说道。

    更令人振奋的是产业链的延伸。在陕西榆林的智能加工厂里,收割后的水稻经过量子烘干、纳米色选,被加工成胚芽米、米浆、米糠护肤品等数十种产品。“以前种水稻,除了卖米没别的出路,”工厂负责人展示着电商平台数据,“现在我们的‘塞上稻香’品牌,年销售额突破20亿,连日本寿司店都来采购!”

    而在乡村,干净的饮用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星达捐赠的小型海水淡化设备被安装在每个村落,智能水站24小时提供经过量子过滤的直饮水。在甘肃会宁的小山村里,孩子们捧着水杯开心地说:“这水比以前甜多啦!”村民们用清洁的水源发展家庭养殖,通过星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