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还放任沈烈大肆贩卖私盐,就是为了让沈烈与刘守文产生利益冲突,把诱饵的作用发挥起来。沈烈果然不负众望,终于惹闹了刘守文。
李思安领兵入幽州,其实也是一个诱饵。
朱全忠是怕长芦这个饵不够大,想用李思安的万余兵力把刘守文的义昌军调出沧州,更想用这颗棋子诱惑李可用出兵。
他断定李可用在权衡利弊之下会出兵救援,如此就可以顺势而变,把用兵重心由沧州转向河东,将最初计划转变为先取河东,只要能灭掉李克用,拿下河东,沧州和幽州垂手可多。
然而,李思安已经兵临幽州蓟城,河东方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似乎是看穿了朱全忠的诡计,竟然不上当。
更让朱全忠没有想到,刘守文的义昌军竟然被沈烈的两千兵力打得溃不成军,缩回清池城,根本不可能出沧州。
故而,朱全忠及时调整策略,亲率大军挺进沧州,并将李思安这颗棋子由饵变为攻打蓟城,以此来牵制住卢龙军,助他全力夺下沧州,彻底打开卢龙军镇的门户。
“何为效节?”
朱全忠视察效节军的军营时,对效节军的军备与气势颇为意外,由此也就明白了这些军卒能打溃义昌军的原因。
兵不在多,在于精。
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大军,其实真正的战力不可能有这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负责运送粮草物资的民夫,不能算是战力,只能归属于人力。
虽说这些人也可以拿起刀枪参与厮杀,可战斗力根本无法与经常操练的士兵相比,而且一旦势头不对,这些人会最先逃命。所以打仗靠的是精兵。未经过军事训练的民夫,真的上了战阵,等同于送死。
义昌军号称兵力数万,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万余,有绝对战力的恐怕还没有这么多。
效节军则不同,虽然人数不多,却精于操练,是纯粹的战力,面对义昌军时,就像利刃穿沙,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