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反明后,翰林院任职的徐光启上奏各种军事方面的奏疏、条令、阵法。
万历听了一辈子废话,最后四年内忧外患,被迫勤政,非常欣赏说正事的官员,对徐光启颇为信任,从翰林院直接任命为督练新军钦差。
地点就在天津卫,让他练军京营,为辽东提供战兵。
可惜朝廷没有银子,财政拮据、议臣掣肘,徐光启顶着一个钦差名头,与朝臣吵吵了一年。
结果连挨三闷棍,萨尔浒大败,万历没了,泰昌没了。
练兵钦差干了两年,啥事没做成,老头直接辞官了。
东林掌权,又把他召回,恰逢辽沈失陷,哪有时间练兵。
且老头发现自己完全和东林尿不到一个壶里,又辞了。
魏忠贤掌权后,徐光启这种实干家是必须笼络的,给了一堆头衔,但老头真不舒服,也没有上任。
阉党失了面子,弹劾他欺君。
天启也没落罪,令他“冠带闲住”。
这是免职又保留品阶的象征性惩罚,目的是让官员自省。
哈哈,徐光启一天正印官都没做,白得了一个高官身份,且他不是辞官、不是致仕,用不着必须待在老家,从松江府到天津卫养病,这五年也没有挪地方。
朱鼎顺一点不担心徐光启不会入京,正史中他可是在那个多疑的皇帝手下干了六年,实职做到礼部尚书、内阁次辅,在崇祯朝非常难得,可惜呀,被活活累死了。
当朝首辅、大将军亲自来请,若直接拒绝,那情商也太低了。
天津卫西面,位于三角淀和运河中间的一个农庄,庄户不多,种地是辅助,主要还是靠运河卖力为生。
此处属于河间府的静海县,路过两个巡检司,运河上的官兵对着钦差、大将军、国公、锦衣卫仪仗瑟瑟发抖。
他们没接到任何通知,官位天上地下,不敢上前询问。
一群人从一座石桥过河,来到徐光启所在的农庄,得知消息的百姓路边跪了一路。
袁可立和朱鼎顺当然不是摆威风,这是给徐光启面子,仪仗齐全才能抬抬冠带闲住的贤臣。
六十六岁的徐光启黑发、黑须、黑眉,就是眼袋大了点,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