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他们真的会这么做吗?”
他同样也是移民,再过几年,他同样也要离开大明,前往异域。
朱和域有些不解的反问道。
稍作思索,朱和域又说道。
“当年闯贼兵临京师城下,有人建议南迁,而烈皇本人也希望南迁,当年那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朝廷迁都南京、再筹复兴应该是最好的抉择。要知道强盛如唐,首都长安也曾被安史叛军和吐蕃相继攻占,最终唐廷避往蜀地才得以平定叛乱;北宋末年皇九子赵构退往临安甚至一度避敌海上,虽是偏安,但却也得以继续享国祚百年。可是为什么,没能南迁?”
而现在谈论这种死循环对于大明来说,还为时太早,毕竟,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现在的大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
“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限制,比如只准少地无地的百姓购地,而且……”
父皇的反问,让朱和域一阵诧异,思索片刻,他摇头说道。
“和域,你的想法很好,但是,”
首先应该是父子。
向烤肉上撒了一把孜然,朱明忠笑道。
于唇边轻轻的吟唱着这首《移民之歌》,朱和域的眼睛微红,泪水几度险些落下。
在儿子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朱明忠甚至有些诧异的看着他,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他很清楚,儿子的这个建议是什么意思,等同于开设议会!
晋王的到来,在中都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甚至都没有大臣知道此事,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孩子回家而已。
见儿子提及咨议局,朱明忠心底只是一阵无奈,设立咨议局的作用,是为了监督官府施政,一定程度上是继承汉代的“三老制度”。但如果按照和域的说法,这咨议就会变成议会,而这恰恰是朱明忠所不愿意看到的。
“一开始是教育,然后是施药局,然后济贫抚困,然后,嗯,从摇篮到坟墓,会愿意给予百姓一切所需要的,只要有利于他们获得权力!相信我,一旦那些官员发现,他们只需要讨好咨议局,就可以升官,那么为了获得咨议局的支持,他们绝不会介意损公肥私。”
“既然他们会因为利益变得不可靠,那么百姓就不会如此吗?”
“恐怕,到最后,还是禁止不了百姓把土地卖给大户,古往今来,每逢灾荒豪门大户总会行以土地兼并。”
提及当年的旧事,朱和域的眉头一锁,然后说道。
受限于时代,朱明忠便从另一方面说道。
“你们兄弟两个在天津呆了半个月,应该有些自己的想法吧。”
“百姓的心里有杆秤,他们在选择人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谁的许诺更为诱人,而作出选择,久而久之,为了得到选票,那些咨议员就会急民之所急,为百姓发声,为其争取权益,这个权益合理了,对于国家是件好事,可如果不合理,就会拖垮整个国家。”
“父皇啊,当年你在写这首歌的时候,是否想到有一天,他们也会唱着这首歌,送儿臣离开啊……”
“如此一来,官员应该向谁负责呢?如果是向朝廷,那他就必须达成朝廷下达的各项指令,如果是向咨议局,那咨议局议员提出不合理要求,比如某地咨议局要求减少教育附加,以减轻百姓负担,教育经费,应该由官府承担,官员若是拒绝,他们考核官员为不称职,又该如何?若是官员为图称职、为谋晋升,百般讨好咨议局,又该如何?”
转动着烤架上的鹿肉,朱明忠继续说道。
想到穿越来到明朝之前,欧美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发达国家陷入的死循环,朱明忠的心里暗自长叹,那些左翼党派靠着对百姓许诺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获得政权,为了获得选票他们推出的福利更是几乎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可是代价是国家背负沉重的负担,只能不断的降低军费、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开支的。即便是有些国家失去政权的右翼力量上台,也是积重难返,因为民选政府降福利就是结束政治生涯,顺便给继任者提供提高威望的工具,所以欧美各国面临的死循环。
隆隆的礼炮声响起了,湾内船舶都在用礼炮为他们送行,为这些开拓者们。
朱和域立即答道。
而皇帝与皇子在一起时,是不是应该恪守君臣之礼?
“不过,你刚才的那个建议很好,确实应该建立国家的咨议局,但不是大明的……应该是……帝国的!”
“嗯,应该说是大臣、勋贵以及咨议局的三重互相平衡,互相制约。”
话未说完,朱和域有些郁闷地说道。
“确实,他们现在确实不会,非但不会,他们还会通过法律的方式,去千方百计的压榨百姓!去损公肥私。”
“所以啊……”
拜别爹娘,祖坟,前往异域他乡谋生。
原本朱明忠想说顺其自然,但沉思片刻,朱明忠说道。
看着父皇,朱和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晋王,而小心翼翼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