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朝廷制定法律,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持社会的最基本秩序,而另一方面,则是威慑大多数百姓——约束其为顺民。这也是法家的核心——制民、愚民。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在那里喊着“我们的责任,是确保我们的朋友、家人、邻居,英国的劳动人民,不会再遭到当权者的背叛……全民医保、全民住宅、从生到死,全面的福利”。
回忆着古往今来,皇家对勋贵的防范,朱明忠自然也知道其中的道理。
一声长叹之后,朱明忠又说道。
沉吟片刻,朱明忠又补充道。
“这又是为何?”
就像英国一样,一战后的贵族内阁,在战争结束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恢复帝国的荣耀,那怕代价是那些在大陆前线的泥泞中挣扎、牺牲了数年的士兵们,退役后需要忍受疾病、贫穷,也在所不惜。对于贵族高层而言,相比于百姓眼前的福祉,他们在意的是帝国的利益。
他们为了选票,可以放弃一切!
皇帝是没有朋友的!
“这确实是皇家用人的道理,非如此不能笼络人心,圣人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古往今来,忠臣义士为何前赴后继?一是人心自有忠义,至于这二,正是为报君恩,三,则是先贤楷模可为前车……”
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工党或许最好的,但是国家呢?
是亿万平头百姓?
在儿子的解释中,朱明忠只是笑而不语。
儿子的认真的回答,让朱明忠笑应道。
鱼上钩了。
冷笑一声,朱明忠在内心深处,倒是挺感谢满清。
与被统治的百姓不同,与凭才学进入“统治阶层”的官员不同,勋贵与皇家相似,他们“生而统治”,他们凭借血统,就可以挤身高位。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勋贵是文官的天然对立面的原因。
以大臣以及平民百姓的眼光,这个观点无疑是大错特错的。
“而且勋贵生而尊贵,往往二三十岁,但可位居高位,而为官者却需十年寒窗,从小吏一步步晋升,其数十年辛苦,却不如勋贵继承人的门楣之贵,如此,他们心理自然难以平衡,所以于朝中,文官与勋贵无疑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
“哦?这是为何?”
看似轻飘飘的一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只有为君者才知道为君者的孤独。
原本想说钱谦益的朱和圻立即想到宫里的那位长辈是他的女儿,便改口说道。
皇帝的基本盘是什么人?
而在几十年前的另一场战争结束的时候,那些贵族出身的当权者们在干着什么?当士兵们拖着泥泞的双足回到英国,希望回到曾许诺给他们的“英雄之乡”时,在伦敦的密室中,那些贵族政客们,他们坐在壁炉前,手拿威士忌、叼着雪茄烟,在那里谈论着如何巩固他们的殖民,恢复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的大英帝国的威信,那怕此时,整个岛屿都面临着饥饿、疾病。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有时候,作为皇帝的,只需要让百姓感激涕零皇家的恩德就行了,至于什么加税之类的……那是朝廷的官员们的祸,皇帝不背。
“但是,作为皇帝,国君,首先必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必须要看到的是,大臣受恩于上,方才报君恩,于大多数大臣而言,其一生所求,无外名与利,有重名节的忠义之士,可为后世楷模。亦有洪承畴这等重利者,甘为异族驱使。在这个时候,作为统治者的皇家,就必须要谨慎的选择朋友,那么谁才是皇家之友呢?显然,应该是前者那样的忠义之士,但是如洪承畴者,当初亦也是表面上忠心耿耿,而且在大多数时期,比如在太平盛世时,大臣至少在表面上都是忠心耿耿的,在这种情况下,谁才是皇家之友呢?”
还是随时准备着谋权的官员?
“便是甲申天变时,亦有大臣虽是胆怯,但也曾有投河的举动,尽管没有下去,但千百年来的道德上的约束,却仍然使得许多人不敢尽心尽力为异族效力,皇儿以为,这吃穿固然是本意,可却要不断的告诉他们报君恩,给予忠臣名誉上的奖励,将共写入史册,永为后世楷模,只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忠于国事。”
“让他们去争,至于这为君,给予百姓一点恩泽,让百姓感激皇家的恩德就行了。”
“所以‘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喝穿’这样的话,若是让他们知道是从皇家口中说出,势必会让其心冷。毕竟,于皇家而言,那怕是表面上的忠心耿耿,也是有利的,即便是钱……”
“勋贵固然是皇家之友,但是勋贵之中也是良莠不齐,当年清军南下,勋贵皆降,国家养其三百年,又有何用?所幸,满清暴虐,即便是勋贵投降,其又是什么下场?投降的文官或可为满清重用,但是勋贵投降后,不是被种种借口杀害,就是被夺走家业,驱为平民,与国同休……”
儿子的话让朱明忠颇为满意的略点下头,但随后又摇头说道。
看着父皇,朱和圻又说道。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