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9章 袭击(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不要急,慢慢来。”

    这吴周还有多少年的国运?

    妙澄法师想,吴三桂说的可能不是假话,蓟辽总督王永吉借兵,确实也是事实,他们都没有想到,后来多尔衮会“背信弃义”。倘若不是他们借兵,说不定李自成早己登上大顺皇帝的宝座,君临天下了。

    “哼,上次与其联手,得到的又是什么?”

    在来到绥德之后,对于这里妙澄法师早就前了一定的了解,若是说绥德或者说吴周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恐怕就是“无处不汉风”。

    或者更短的时间?

    妙澄法师对于这一切,也有他自己的认知,他当然也知道,吴三桂在内心深处未必曾甘心臣服于满清,但他同样知道,吴三桂是一个极为现实的人,他的臣服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利益,即便是将来反叛同样也是。

    妙澄法师正在打量之际,门口传来一句洪亮的具有浓厚辽东口音的问讯。是吴三桂来了。

    “待到将来,想来朝廷自会有决定,若是他日有幸得见龙颜,贫僧定会把这番话告知陛下。”

    吴三桂自己是没有动手屠杀,可间接死在他手中的百姓岂止亿兆!

    “父王,难道,你,你刚才说的是,是真的吗?”

    “法师,听说你曾于中都见过陛下?”

    “十七年前,将军离开云南时,世人只以为将军与摩下部将必定葬身于荒蛮之中,可却未曾想,将军却于天竺创下如此功业,实是让人赞叹,而将军又于此大兴佛法,让佛法再现天竺,将军功德无。”

    直到把妙澄法师送走之后,吴应熊才说道。

    三十年?五十年?

    “哪有什么功德!”

    会客厅里的气氛骤然凝重起来。两人初次见面,吴三桂居然会跟自己谈这样的往事,这是妙澄法师始料不及的。关于甲申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事,在国内早就已经有了定夺——他是汉奸。

    忙起身双手合十道:

    可李自成总好过满清吧!

    这一声“吴将军”让吴三桂一愣,旋即他明白了,自己这个“王”在明人的眼中,根本不是什么王。

    尽管明知道吴三桂有意为自己开脱,但既然他主动谈起此事,何不趁此机会核实一下,这是一桩必将载之于史册的大案子,弄清楚是非常有意义的。

    “即使是孤举国而降,那明朝皇帝,又怎么可能容得了孤?容得下我大周?”

    “法师,十年不见了,你一向可好!”

    “请坐!”

    “刚才听将军说起那桩旧事,尽管贫僧身在五行外,但此事却也是我大明之一段公案,后世人必定想要弄个明白。依大人所说,当时,大人之所以引清军入关,并非是你一主而为,而是受蓟辽总督王永吉之命?”

    “父王!”

    当然,这个念头他并不会说,毕竟,对于吴三桂,天下早就有公论,他是汉奸,这一点,无从可辩。

    妙澄法师发现吴三桂那双眼睛里流露出的是真诚的目光,他觉得吴三桂的这番话是心里话。

    “佛光重现天竺、将军功德无量!”

    “虽说我身在天竺,可却时常关注大明,大明今日盛景,实在是让人神往,陛下是明君,得此明君,实在是大明百姓的福气。”

    跟在后面的吴应熊附和着说:“法师,你请坐。”

    “今日大明能够中兴,全是陛下之功,如今大明已经是盛世,百姓更是安居乐业,实是数十年未曾有之盛景。”

    妙澄法师听吴三桂这么一说,便说道。

    听儿子这么一说,吴三桂只是笑着说道。

    “十七年前,吴某人离开云南时,也未曾想到会有今日,当日吴某人离开云南,实在是迫不得已,毕竟,大明之大,绝无吴某容身之地,当年法师亦曾如此告知吴某,吴某与麾下将领几经磨难,方才于此立足。这天竺是佛祖诞生之地,当年佛法是何等之盛?只可惜后来异教入侵,佛寺被毁,信徒或是被杀,或迫于无奈改信异教,天竺更是久不闻佛法,如今吴某既然于此地立足,就要大兴佛法,要弘扬佛法……急需像法师这样的大贤,如今天弘扬佛法缺乏得力之法师,现在法师来了,正好借此施展一番。”

    三人落座后,有穿着纱丽的宫女进来献茶。

    妙澄法师仔细地听着,心里却能听出来,吴三桂在为自己开脱,如果他真的忠心大明,为什么后来要往云南拼死进攻晋王?逼得永历帝只能远逃至缅甸?

    说罢,妙澄法师又站起来行了一礼。

    或许,这正是飘零于外的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这是在我家里,不必拘礼。”

    妙澄法师答。

    “喝茶吧,这茶可是从天朝来的。”

    吴三桂放下茶杯,转了一个话题。

    吴三桂断然说道,然后又长叹道。

    吴应熊惊诧的看着父王,他没想到父王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吴三桂并没有理会他,而是看着妙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