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沉默不语的父亲,阎坤又继续说道。
日月堂是阎家的堂号,王田谓这么一问,阎焸便笑说道。
“沛县人。”
他们是谁?
一些刚忙活了一天男人,他们手里抱着壶茶,提着烟袋,尽管皮灰疲乏地躺看,坐看,但是却时不时的喝着茶,聊着天,聊的大都是在些新鲜事,或许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看过报纸,但并不妨碍他们谈到只有报纸上才会提到的新闻。
“老兄,没事,您继续。”
听着王田谓提及阎家的旧事时,看似平静的阎焸,内心却是掀起一阵波涛,当身为阎家长子的他,就被寄养友父亲友人家中。十数年不知父亲与幼弟的下落,直到今上光复江北,父亲自北直隶回来后,方才与父亲重聚。
在夕阳落下的时候,在官田里放牛的大人们赶着牛朝着家中走着,尽管不少官田都租给了百姓,可是每一个村子附近,总有一些荒废的官田,虽说搁了荒,可对于百姓来说,却一点也不浪费,他们会把自家的牛牵到荒废的官田里,在那里放养着自家的牛,要是临河的官田,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总会有不少下了学的孩子背着竹筐去打猪草,以回家喂猪,尽管这几年喂猪大都用红薯,可现在地窖里的红薯早就吃完了,正好扯猪草的时节。
“老丈,请问王田谓住在那?”
瞧着那一对相貌相似,明显是父子的贵人朝王家的方向走去,村口的沉默被打破了,所有人都显得很是好奇,好奇着,这两个人怎么想起去了王家。
阎焸口中的规矩,指的是借宿社学,必须要给银钱的规矩。尽管嘴上叮嘱着儿子早点休息,可他自己却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仍然在想着今天的遭遇,甚至就连那眉宇间隐隐带着些愁容……
这么感叹一声之后,神情严肃的阎焸便在床上躺下了,然后对儿子说道。
然后阎坤又说道。
“坤儿,早些睡吧,明天还要早起,临走时,别忘记了给钱,不能坏了规矩。”
“敝帚自珍,这种心思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战争,似乎对这里并没有什么影响。
王田谓的脸上依然是一副憨厚状,不过这个时候,他却不再挑种了。
“因为他种的是小麦,那小麦根本就不适合在北方种植。”
问的时候,阎焸看了眼手里的种子,个个模样看起来都很周整,粒粒饱满,这是挑种子最基本的前提。
总之,这看似太平的年月中,战争看似没有给他们带来影响,可是人们的话语中却仍然会谈到战争,毕竟,他们村子里有人就参与这场战争——每个村子都有子弟在服兵役。
一听王玉铭的名字,王田谓变得更加客气了,那可是方园十几里出得最大的大官,尽管不知道,那王老爷怎么知道的他,可听说是他的朋友,王田谓也更不敢怠慢了。
又是请坐,又是让家人烧茶,最后,王田谓变得越发的局促不安起来,毕竟眼前的这两个人,瞧着可不是什么平常人家出身。
什么建奴。
“我姓阎,单名焸,王兄只管叫阎老弟就行了。”
“嗯,闲着没事,瞎挑的。”,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太阳下山了。只有西边的地平线上有一片正在消褪的晚霞,在那霞光之间,隐约的还能看到些许残阳,在残阳的映衬下,刚才远处的树影还清晰地可见的。
在来到王家的时候,看着那几间青砖瓦房,透过敞开的院门,可以看到堂屋门口做着一个五十来岁的老汉,那老汉正在那里挑着麦籽,不时的将手中的麦籽丢到地上,围在他身边的小鸡,会立即把麦籽吃到肚里。
不过因为他们的打扮,尤其是牵着的大马,让王田谓倒也不敢怠慢,连忙起来迎接道。
“咱们徐州地界上,说起忠臣义士,阎老爷一家,那可是数得着的,俺咋成不知道?那戏班子唱戏可都唱过阎老爷。”
“那您和沛县日月堂的阎老爷是啥关系?”
“此次,陛下授意工部与礼部一同向‘田秀才’征集农技,到底能征集多少有用的农技?目前尚未可知,但就眼下征集的情况来看,似乎不太理想啊……”
“父亲,按过去几年的试验,北直隶、山东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17寸至少23寸之间,而且年度变化大,季节分布也不平衡。秋冬春季降水稀少,其中冬季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5,春季只占全年的10~15。这种降水模式无法满足冬季作物的需要,所以每到冬天,北直隶、山东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就会进入冬闲,以北直隶、山东两地为例,冬小麦从9月播种到4月生长期内,北直隶、山东大部分地区平均需水各有不同,京师附近需水约10寸、济南附近需水约15寸,而实际降水分别为32寸、43寸。从兴乾二年以来的统计来看,几乎没有一年降水可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需要,加之春季温度上升迅速、土壤蒸发旺盛,经常形成十年九旱的严峻形势,很大地影响着小麦生产,所以除非是人灌溉的地方,否则都是抛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