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7章 乡间(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冬闲。”

    也正因如此,阎家忠义之家的名声至少在徐州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于这样的风潮,朝廷自然是乐见其成,毕竟这是弘扬忠臣义士正气的好事,而在南园也有有皇帝下旨为阎尔梅的妻妾张氏樊氏修建的义节牌坊。

    什么西征。

    这次他和爹之所以来这,就是为了王田谓挑种子的办法,按照县上的说,一样的一亩地,他种一亩小麦比其它人家多出三斗开外,虽然因为小麦不如高粱小米耐旱,所以在北方百姓种的不多,只有沿河或者灌溉方便不缺水的地方才会种植,不过即便是如此,这王田谓种的冬小麦一亩收一石四斗到一石五斗的产量,仍然引起了阎焸的兴趣。

    正挑着麦种的王田谓听着声音,抬头朝门外看去,看着来人的时候,那双眼睛里有些疑惑。

    时不时的提着战争的伤害,人们脸上带着些可惜。

    儿子的话,让阎焸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什么战争。

    “哦,我是前王的王玉铭的朋友,从他那听说过你,所以特意前来拜访王兄。”

    这几年很多戏文说的都是清军入关后那些抗清的忠臣义士,戏班子爱唱,百姓爱听,写小说的士人也爱写,百姓也爱看,究其原因并不是其它,而是各地的“汉奸碑”对于地方的士绅百姓而言,无疑于西湖边的跪像,进城时必定能看着的“汉奸碑”让当地的百姓深以为耻,而为了抵销这种羞辱感,他们自然的要把本地的忠臣义士抬出来。也省得他人说他们那就是出汉奸的地方。于是乎一个个与本地忠臣义士有关的戏文、小说在过去的七年间先后涌现,在徐州如阎尔梅那样的对大明忠贞不渝的义士,自然也不例外,单就是戏文就是三四出,像阎尔梅的妻妾尽节的《南园泪》,闻者更是不不伤心落泪。

    可惜的时候,难免的也会有人在一旁言道着其它的话语,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河那边有一群孩子在田边奔跑看,追赶看,嘻戏着,隐约的还能听到他们正在那里唱着小调。

    作为清河书院农作科的学生,阎坤对于麦作当然很了解,看着父亲继续解释道。

    王田谓的回答,让一旁的阎坤心底偷偷一乐,他已经看出来了,这王田谓是不愿意透出他挑种子的法子。

    年长的那位笑呵呵问道村头的村民。

    “当地虽有凿井的传统,但多用于园圃,很少用于麦田灌溉。一方面是百姓习惯于靠天吃饭,另一方面,诸多客观因素也制约了井灌的普及。首先凿井技术落后,无论是土井还是砖井,均为手工挖掘深度有限,只能汲取浅表层地下水,一遇干旱,所凿之井不是无水就是不敷用,使井如同虚设。其次,汲水工具辘轳、桔槔等用于浇灌菜园还能凑合,若用来灌溉麦田,则效率太低,旱情严重时,虽终日汲引,‘仍无救欲槁之苗’,所以,北方各地才会种更为耐旱的高粱、小米,至于小麦,尤其是冬小麦,过了淮河就靠不了天。”

    “院中的可是王田谓,王老兄?”

    阎焸看着儿子反问道。

    “老兄是在挑种呢?”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阎焸的唇角一扬,然后便敲门说道。

    此时的村子显得有些寂静,只有那烟囱里升出的炊烟会打破这静寂,不过偶尔的从桥上、街头和屋前,还是会发出轻微的和缓的语声。

    “王老哥倒是见识广,沛县离这可有好几百里,您老居然听说过阎家的日月堂。”

    “王玉铭……哎哟,王老爷?他可是大老爷,你……您快坐,快坐……”

    “这位老爷,进村,过四栋房子,再往东……”

    看似距离他们很远的战争,其实距离他们很近,甚至还有人言道着。

    “种麦靠水不靠天,这个道理,为父又岂能不知道,没有水渠、没有水源,是种不了冬麦的,可是……”

    这时桥对面走来两个人,那人还没过桥的时候,桥这边的村民就瞧出这两个人的身份不简单,虽说年长的与年青的都是普通人的打扮,可是他们却都骑着马,而且都是高头大马。

    “梁家铺的梁老六儿子没了,听说是在天水那边,让铳子打中了顶门心……”

    “其实,父亲,以孩儿看来,咱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来这一趟。”

    “为父这次之所以来这,就因为他种的是麦,按道理来说,他种的小麦,许多人根本就种不了,没有水渠灌溉,怎么种?可即便如此,他看到咱们去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的唯恐别人知道如何挑选种子,唯恐教会了别人,饿死了自己,有这种心思的,这天底下,又岂止他一个人?”

    在吃饭的时候,与两个学师聊了一会社学的情况,又与两个学师交流一番文章之后,感觉有些疲惫的阎焸,并没有去休息,而是在学师的公房中,与儿子聊了起来。

    “咋能没听说过,日月堂阎老爷,那可是咱大明的大明忠臣,当年鞑子入关的时候,阎老爷散尽家财募义兵抗清,鞑子兵围南庄时妻妾尽节死,儿子也寄养于友人家。可即便是如此……”

    “这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