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坦克(4/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格比或成本,或者可靠性?若论性能价格比,90式以800万美圆的高价肯定是较低的;若论可靠性,同样是没有经过战争和时间检验的坦克,90式和勒克来儿的排列让人不能理解;若论性能,说T-72排在K1A1和公羊式前面也不大可信;若论成本,苏式坦克的派名应大大提前。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对坦克性能的理解,将坦克各方面的性能综合加权,对不同的性能给出不同的权重,使总和最高。法国人吹嘘的天响的勒克来儿,按瑞典人的测试比豹2A5和M1A2差了一大截。当然瑞典人的指标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的。这样我们知道比较坦克可是一个很困难,甚至有时无法完成的事情,可以说能完成预定任务的坦克就是好坦克。

    1、一代坦克:中国的第一辆国产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中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为对抗T-62,70-80年代,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520提高到580马力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69式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装备了大约1000辆,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并且改进了火控系统,称为69II式。采用英国式的105毫米线膛炮并使用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作69III式或79式,参加了84年的天安门阅兵。

    2、二代坦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制80系列(80、80B、88C)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和改进的扭杆悬挂、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730马力柴油机,使火力和机动性都有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两种型别,差异是80II使用了瞄准和激光测距合一的炮长瞄准镜并加装了炮塔围栏。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部队称88式,装备部队的88式可在车体前部披挂复合装甲。80式研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种新型坦克。

    其中80B(85式)、88C(96式)属“准三代”坦克。

    3、三代坦克:84年起用了15年,中国研制了99式,此式坦克综合能力很强,尤其在火力、机动性和压制敌观瞄(激光)超过了美、德等西方三代坦克,具体如下:该坦克战斗全重51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80千米/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钟。99式改型换装新发动机后,最大公路时速80千米/小时,越野最大时速60千米/小时。我军ztz99式主战坦克,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它装备三种弹种,分别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榴弹。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760米/秒,直射距离2300米,对均质装甲的穿甲厚度600毫米以上,发射破甲弹时初速1000米/秒。该炮装有性能可靠的自动装弹机,火炮射速可达10发/分。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该炮还能发射我国仿制的俄12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备弹2500发];炮弹基数40发;炮塔两侧各有5个82MM烟幕弹发射器。火控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就目前来看,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战坦克,我们的这套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夜战能力,装有热成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运动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由复合装甲板构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