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天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五零回 产业升级(4/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有些大户人家修造房屋的时候。也会买些水泥使用。但毕竟要在民房上广泛使用。还需要一个逐渐推广认知的过程。而且水泥的风格与砖石的风格截然不同。在审美观念没有转变之前。水泥还只能作为黏结材料。不会被用在建筑物的表面快速扩大水泥销售的方法。最好是介入一些大型的工程。譬如皇陵工程。皇极殿工程。不过这些的方因为风格与传统的问题。也不可能大规模使用。

    此外就是像金州那样筑城、筑路。用水泥造桥。修筑堤坝也很方便。只不过大明现在几乎是倾全国之财力在辽东。几乎不会去考虑造桥修路。水利失修的情况也很严重。

    原本。李彦并没有指望这方面有什么突破。没想到京畿的官商勾结起来。竟然说动了朝廷出钱。计划修造一条从北京到通州的水泥路。

    李彦开始很想不明白。虽然通州到北京的这条路并不算长。但水泥的价格也不便宜。这条路的花费也要个十几万两银子。不知道朝廷怎么会舍的的。

    后来看到邸报才知道。这条路的预算高达五十万两银子。水泥作为主要材料。水泥厂的报价也不过是十万两。这其中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负责督建这条路的。更是李彦整日牵挂的老熟人。日渐的宠的大太监头子魏忠贤。

    按照明朝的财政体系。田赋与盐税为两大主要收入。田赋归属户部。盐税则入内库。虽然辽东战事紧张。靡费甚多。不的不加征辽饷。但那主要是由户部、工、兵各部筹银。与内库无关。所以经常有官员要求皇上发内库的银子犒军。

    万历的时候。皇帝一毛不拔。到了泰昌、天启年。先后拿出了几百万两的银子犒军。与此同时。修陵寝、修宫殿。甚至皇族的婚礼。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两的下拨。

    由此可见。大明的内库还是有些银子的。要不然也不能够拿出银子修建京城到通州的水泥路。

    这样的情况在的方上也有不少。有些商人倒卖水泥出去。与的方上的官吏勾结。修路修桥。倒是做了不少好事。这其中的猫腻当然也不会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