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苏联陆军炮兵仍在按照着预定的目标向中国境内的军事目标倾泻火力,尽管真正的地面进攻将在近10个小时之后才会正式展开,但是为了尽可能多的为己方的装甲部队铺平道路,从苏联空军的第一轮攻击开始之时。部署于中蒙边境一侧的苏联陆军各集团军便接到了向对面的中国边防军开火的命令。
根据苏联陆军“全纵深火力压制”的传统,最新开火的是方面军、集团军直属的战役战术导弹旅。和大多数远东地区的部队一样,驻守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第39集团军长期以来所拥有各型武器装备一般而言均比苏联驻守在欧洲第一线的精锐部队要略差一点,当新型P—23型“蜘蛛”在欧洲方面已经成为苏联战役战术导弹旅的标准配置之时,远东方面的大多数部队还在使用1957年便出现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的P—17型“飞毛腿”。
不过考虑到苏联陆军在60—70年代一直将战术核武器的投送作为战役战术导弹旅使命的话,即便是误差精度在实战中可能偏差1000米以上的P—17型“飞毛腿”也足以达到摧毁目标的要求。不过鲁茨科伊上校相信在这场战争之中自己是无缘看到蘑菇云在战场升起的。
除了进入80年代以来苏联军队正逐渐随着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元帅的指挥棒从“导弹核武器时代”进入“精确指导武器时代”这一战略革新之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使用战术核武器本身也就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尽管苏联已经拥有了空天一体的战略导弹拦截系统—“安泰”,甚至也有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的方式削弱中国核武库的能力。但是一旦核战爆发,那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恐怕不会置身事外。
所以在苏联陆军第一波次的导弹打击之中,驻蒙苏军和西伯利亚军区的导弹兵均没有机会“发言”。只有归属于蒙古和草原两个方面军群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所装备的新型地对地导弹加入了远程打击的行列。但是随着打击的深入,各集团军所直属的导弹旅依次投入了战斗。
不过与此前针对预定军事目标的精确打击不同。此时苏联导弹部队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中国位于中蒙边境纵深一线的主要城市。数以百计的“飞毛腿”系列导弹以及更为落后的“蛙—7”式无控弹道火箭正纷乱的落向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城市。尽管苏联军队为这一无差别打击寻找了很多的理由,诸如牵制中国军队的战略机动,阻止其战役预备队的开进,破坏其后方战备工作等。但是真正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整个战区的中国普通民众之中散布恐怖气氛,将他们驱赶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在卫国战争之中苏联政府曾不止一次的借助人民的力量击退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甚至在库尔斯克,在那一座座成为德国精锐军团坟墓的红色圣城的保卫战中,在苏联红军背后提供最为用力支持的是数以千万计的普通民众,正是他们组成的劳动营犁开冻土修筑了绵长的防御工事,正是由工人、农民甚至妇女组成的民兵部队在最为关键的时候担负起了战略预备队作用,而食髓知味的苏联政府是不会让中国人用类似的机会的。
而针对浅近纵深的中国边防工事,一向奉行“大炮兵主义”的苏联陆军自认不需要空军的帮助。虽然从接到进攻的命令到炮群展开,苏联陆军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一旦炮击开始苏联炮兵便不打算让其停下来,即便是在空中鲁茨科伊上校也可以感受中国的大地在苏联各种口径火炮的大合唱之下所发出的微微震撼。
不过如果说这仅仅是一面倒的炮击显然也并不确切。在中国的领土之上,鲁茨科伊上校也可以看到那星星点点不屈的光芒,那是中国的炮兵在顽强的进行着反击,虽然他们的每一发炮弹都往往会遭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同种口径炮弹的覆盖,但是只是片刻的沉寂之后,他们往往就会再度复活。
尽管知道这种不死鸟一般的顽强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中国军队将他们珍贵的炮群隐蔽在坚固的半地下工事之中,但是鲁茨科伊上校依旧要对那些在排山倒海般的汹涌波涛之中毅然挺立的中国炮兵表示敬佩,因为再坚固的工事在无休止的炮火碾压之下,最终也将沦为瓦砾。
飞越双方炮群激烈交火的天空,各种对空火力开始稠密起来。中国防空部队尽管曾被一度打懵。但是显然他们正在逐步恢复过来。鲁茨科伊上校最先接触到拦截火力来自于本应已经进入博物馆的100毫米高射炮的曳光杀伤榴弹。虽然空中不断炸开的一个个火球终会让鲁茨科伊上校有自己的机群不知道什么时候飞越时空隧道回到二战的错觉,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本应已经过时的武器却是中国军队此时唯一有效的高空拦截手段。
中国军队所大量装备的59式100毫米高射炮是苏联KC-19M2式同口径火炮的仿造改进型。事实上这种火炮在苏联军队的历史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它是苏联海军在30年代为了配合斯大林所幻想的“红色大海军”舰队,而为建造之中的“苏联”级战列舰所研发的高平两用舰炮,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海军的梦想被无情的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