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决战198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风起大漠 二(2/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鲁茨科伊上校就是一架专门为执行反坦克任务而发展的改进型—苏—25T。除了机头部分被加宽并稍稍加长,以安装光电瞄准系统和制导系统之外,这架飞机和鲁茨科伊上校曾经在阿富汗驾驶过的苏—25最大的不同在于,座舱后的机背向上拱起,显然增大了内部的容积。在适应性训练之中,鲁茨科伊上校果然了解到后驾驶舱下部空间内安装了一个油箱,上部则加装了一个电子设备舱。

    在巴彦机场和同批从欧洲一线部队抽调来飞行员一起进行了为期2周的飞行训练之后。鲁茨科伊上校和他所在的第4航空军第1个特种航空兵团奉命转场,飞低距离乌兰巴托245公里的乔依尔地区。这里属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戈壁省最北部的苏木布尔县管辖,是进入大漠戈壁的北缘。在那里同样有一个归属于苏联空军使用的大型机场。但它并不像巴彦机场离铁路那么近,因而如果从铁路沿线观察,根本看不到炮弹和地面的飞机,远远望去只有一片七八座五层楼房,耸立在戈壁滩上,就像羊群里的骆驼一样,显得十分突出。

    在这里鲁茨科伊上校所在的航空兵团开始昼夜不停的进攻对地攻击演练。而对于他这样来自实战第一线的精英来说,主要的训练科目都集中在晚上。而除了进行对坦克靶射击训练之外。他们还要与苏联陆军的防空部队进行模拟对抗,甚至与蒙古人民军的米格—21机群,进行空中角逐。虽然训练强大很大,但是在乔依尔地区的军用机场,苏联空军的飞行员们依旧可以享用到从国内转运过来面包、香肠、酱肉和蔬菜罐头。

    但是这里并不是他们的终点,在实战演练结束之后,鲁茨科伊上校所在的航空兵团全体奉命搭乘军列前往蒙古边境重镇赛音山达欢迎某位前来视察的空军中将。虽然这座在蒙古语中意思是“好水池”的东戈壁省省会,长期以来有相当数量的苏联陆军和空军驻守。但是鲁茨科伊上校却从未想当地过驻军的数量之多,竟已经超过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就在他们抵达赛音山达之时,由坦克、武装直升机和装甲输送车所组成的钢铁洪流正由北向南涌动着。

    而所谓的欢迎活动更是一次战前动员。在会上前线航空兵所属第4航空军各所属部队奉命进入一级战备。各团一级指挥官领受封存着命令的文件袋,不过此刻他们仍无权拆开。再回程的路上,鲁茨科伊上校注意到一群提着行李箱身着军大衣的陆军军官和他们坐在同一趟列车之上,显然这些人并不隶属于苏联陆军,而是奉命前来监视部队的KGB特工。

    而回到在乔依尔地区的军用机场之后,第1个特种航空兵团随即便接到了紧急疏散的命令。全团140余架战机系数转场到东戈壁省南部的8个野战机场之上。对于鲁茨科伊上校而言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了,战争和他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以小时计算了。在整个地区由草原、半荒漠和戈壁沙漠地带组成的东戈壁省,修筑大量的野战机场并不困难。当然这些机场的条件是无法与正规的空军基地相比的。因此在转场抵达之后,鲁茨科伊上校他们的伙食水准便直线下降。直到今天晚上。

    在整备室里记录完自己此次飞行的相关要点之后,鲁茨科伊上校一路小跑着奔向自己的战机。就在十分钟之前,他刚刚从团部下发的战情通报中了解到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2个空降师刚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空降。而此刻驻扎在蒙古的苏联陆军2个方面军群也已经在中蒙边境一线展开。而第1个特种航空兵团的任务就是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空体系,对已经在北京城区与中国陆军展开激战的苏联伞兵们提供空中支援。

    对于一种强调低空低速性能的亚音速强击机而言,距离无疑是苏—25以及驾驶着它翱翔战场的飞行员们最大的敌人。鲁茨科伊上校知道就在机头所面对的方向上正有无数的雷达以及比可能比雷达更为敏锐的目光正在警惕注视着天空,而这些“中国之眼”的背后则是控弦而待的猎空长弓。

    虽然在不过两个小时苏维埃的“空中长臂”为了掩护庞大的运输机群刚刚将战区之内中国防空部队和空军基地“清扫”了一边。但鲁茨科伊上校却从不奢望自己的这次出击可以真的象那些政委们所说的“宛如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中散步那么轻松”。毕竟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着辽阔疆域以及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常备军的国家。

    当鲁茨科伊上校所统率的4架苏—25T型强击机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戈壁省的野战机场起飞之时,蒙古南部的天空已经被苏联空军各种型号的战机所填满。虽然对于鲁茨科伊上校来说,这只是为了配合空降行动的一次对地支援任务,但是对于整个苏联空军而言,从第一颗巡航导弹在北京市内炸响的那一刻起,他们便需要不间断的压制对手,使其疲于应付。

    因此尽管鲁茨科伊上校所在的第1个特种航空兵团只是担负着一个次要波次的攻击任务,但是一次出动上百架战机的场面依旧令所有苏联飞行员们感到无比振奋和安全。“多么美丽的烟火啊!”无线电中鲁茨科伊上校可以听到僚机的感叹,因为此刻他们机翼的下方,整条中蒙边境此刻笼罩在此起彼伏的火光和爆炸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