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城管无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纳尔逊骑士团(下)(3/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位于远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仅是财富、利益和权势的象征,很多时候同样也是麻烦、拖累和义务的来源。

    因此。即使是在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被老牌贵族把持的不列颠上流文化圈,也无法把印度、缅甸、西非、马来亚和埃及这些殖民地的社会精英,当成自己人整合进来。而鉴于上院里的这些“贵族血脉”不容玷污,想要把印度王公和缅甸酋长通过联姻等手段塞进英国的贵族圈子里,更是近乎于天方夜谭。

    “……为什么在伦敦会有这么多的印度人和穆斯林定居?而英国右派又会对我们这样毫不遮掩地敌视?这个问题只要翻翻历史书就能明白了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你们中国人又是被怎么弄到美国去修铁路的?而在铁路工程结束之后,中国劳工在美国又是怎样的形象?遭到了怎样的残酷对待?”

    这样一来。当外国移民在不列颠初步站稳脚跟,开始想要跻身英国上流社会,争取政治权利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歧视,承受的打压和抑制力度简直是难以想象,并且根本找不到可行的突破口财富可以赚取,名望可以积攒,宗教信仰捏着鼻子也能改变,但肤色和血统又该怎么办呢?

    言归正传,虽然在五六十年代,迁入不列颠的外国移民总数还不算特别多,但由于他们一般聚居在伦敦、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几座大城市里,故而特别显眼。此外,虽说大英帝国完蛋了,但“英联邦”这个帝国幽灵却依然存在,而英联邦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又让这些原殖民地国家跟不列颠本土之间的人口流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在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成功打下了根基之后,很快又继续往不列颠输入自己的亲朋故旧……最后硬是往针孔里塞进一只大象,让不列颠土地上的外国移民数量急速膨胀起来。

    自始至终。英格兰人从未能彻底解决境内民族认同这一痼疾。只能用放弃国土的办法来卸下包袱。

    “……饿死这么多人,印度政府难道就不管吗?”有人惊讶地插嘴问道。

    然后,就在他们的闲聊和唏嘘之间,大巴车终于开到了伦敦的唐人街。

    “……那个……拉赫曼同志,既然英国人对待你们这样不友善,甚至连安全保障都没有,为什么你的同胞还要继续往英国移民呢?”王秋眨了眨眼睛问道,然后得到了一句犀利的反问:

    大英帝国在海外唯一可以信赖的力量,就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组成的英国军队。而土著殖民地军队的使用,则必须慎之又慎在印度土著军队大批政变暴乱之后,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历史也就走到了尽头。

    美国是移民国家,需要不断吸纳外来人口,但英国可不是啊!在过去的几百年时光里,不要说吸纳劳动力了,英国人自己都经常被人口压力逼得在不列颠无法待下去,不得不漂洋过海移民美国呢!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大国和移民国家,本身就有善变、兼容的一面,历史积淀较少,社会上升空间较多至少在早期是如此,并且一直有着从世界各地吸纳移民的传统,并不怎么讲究血统之类的陈腐玩意儿。

    “……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对待中国劳工也很糟糕,为什么中国人还是要继续往美国移民呢?”

    在金融风暴席卷西方,社会经济陷入衰退之前,英国政府还能用社会福利和多元文化政策采取官方手段在一个国家内部强制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让语言文化方面截然不同的人们在同一个城市里共存来勉强协调老住户和新移民之间的关系,但还是遏止不住英国白人纷纷从大城市外迁,就如同美国白人迁居到郊外别墅,把市区内的贫民窟让给黑人一样。

    总之。在对外国移民的歧视和排斥问题上,传统的英国人并不比日本人强上多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