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能善后,形见势绌,此又一失误。
皇太极观察明军的阵势,因而迅速作出决定,合清军据险断援,掘长壕,断粮道,立陷明兵于绝境。
疆场的事,不能由疆场将帅作主,完全听命于身居九重的皇帝和朝臣的无知议论和决策。
对于崇祯不理朝政这件事,张福臻等人也极为差异。
“若是洪承畴能够在松山坚持的越久,清廷的国力就会被消耗的越多,实力下降的也越快。
明军两次大败,固然有以上军事方面的种种因素和失误。
“令箭催而张帅(总兵张承荫,战死于抚顺附近)殒命,马上催而三路丧师,臣何敢复蹈前辙!”
杨镐奉命出塞东征之际,正是阉党专权,朝廷党争日趋激烈之时。
陈新甲为了保住他兵部尚书的职位在做着努力。
犹如阿房宫赋一般,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萨尔浒战役之前,后金攻占了抚顺、清河,明朝集大兵征讨。
从万历末年以后,明朝变得“武弱文强”,弊病丛生。
明朝两次激战的失败,都犯了冒险主义、轻敌躁进的严重错误。
熊廷弼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久驻辽东,多有建树,仍然禁不住党争的干扰和破坏,连他自己也被迫辞职归故乡。
同样崇祯胡乱指挥也不会挽回大明的颓势,不如不指挥呢。
清兵全力掩杀,大明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
崇桢一即位就铲除了阉党,本来可以使政治维新,政通人和,天启朝所造成的危机四伏的局面应该有所好转。
自明清(后金)从一六一八年第一次交手直到一六四四年入关。
杨镐刚受命,他们就以“师久饷匮”为名,频频发红旗,日催镐进兵,极力督战。
至少可以肯定,明军也不至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帮着大明干满清,多正常的操作啊!
待其粮饷不足,士兵将吏懈息之时,给予重重一击,则未必不会成功。
对于吴国俊的操作,张福臻也是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