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主要交通干线是纵贯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运河,处于运河中段的淮南东路的战略价值大大提升,成为北伐、南下的必经之所。
大规模的战役或两军长期对阵的情况,都没有在襄阳发生过。
如此一来,官军的规模有了咱们起义军外援的牵制,那己方真正对付的官军便更少了。
如今三十六营的盟主紫金梁还在河南转悠,有他在河南吸引目标,倒是能够减轻压力,且大明朝廷相比于山西更加重视河南!
要是杨鹤招降还能行,可他早就成了贺今朝的阶下囚!
像八王之乱那种大闹中原的地方叛乱也基本绝迹。
“打仗从来不是以人数多寡来判断能否胜利的,况且我们人数众多,但是整体战斗力是打不过官军的,这得承认。”
同时,上述变化也造成了大宋大明积贫积弱,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处处被动的局面。
在场的人若是真的投降洪承畴,脑袋能保住都是一件奢求的事。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的进步。
高迎祥垫了一句,先前跟着贺今朝一起闯荡北直隶后,便让他知晓了卢象升的天雄军当真不是吹嘘出来的。
反正他们每年都会向大明要赏银,什么时候要不是要啊?
元朝到清中叶的内地战争里,阵地战的时间缩短,两支大军在某个地段长期城垒攻守的情况已不多见。
正因为高迎祥走出去与强者交战后,才知道自己的斤两以及底蕴,远远追不上大明的。
可你手里的底牌越来越少,这就是现实!
像朱元璋北伐元朝,李自成称王后进军关中、北京,清兵入关后进攻西安、江南,这些战役里守方也利用过潼关、宁武、扬州等要塞坚城来防御,但是收效甚微,阻止不了攻方势如破竹的进军。
北方、南方的政治中心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从朱元璋与元顺帝、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清初顺治政权与南明弘光帝的斗争延续到后来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对于高闯王的分析,革里眼等人皆是表示赞同。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缓和,内地割据、叛乱战争的减少,以及边境冲突的加剧,其原因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