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的原因,皇帝赵祯是下了命令,殿试必须要在新蹴鞠大赛结束后再进行,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留在汴梁的学子们才有机会去看这次的比赛,当然,其中也不乏通过足彩赚的盆满钵满的人。
但是现在眼看着这新蹴鞠大赛今天也算是正式结束了,那么接下来,殿试就要提上日程了。韩文远对于这些不太清楚,不过韩永合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就在昨天上朝的时候,早朝结束后,赵祯就将欧阳修还有几个大臣给留了下来,韩永合仔细观察了一下,被留下的基本都是之前负责省试的大臣,所以,要商量的事情不用多说,肯定就是殿试的相关事情了。
所以,韩永合其实今天交代过韩文远,让他找个机会,询问一下陆垚,虽说女儿已经嫁到陆府去了,木已成舟更改不了,但是在殿试开始之前,还是想要最后确认一下陆垚这边的准备情况,也算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询问一下陆垚有没有信心。
宋代是我国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朝代。就进士考试而言,宋初大抵沿袭隋唐五代的做法,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只是录取人数很少,且不举行殿试。自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开场确立殿试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时采用糊名考试的方法,科考制度遂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又确立了3年一次会试,并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科举考试是封建帝王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这一制度一开场就有失公允。宋初在没有殿试时,一般情况下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是将结果告知太祖赵匡胤。自有殿试以来,每科状元确实定,也并非公平竞争的结果,有的只是取决于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说是迎合了当权者的政治需要,这在宋代科举制度产生、开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答复下列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快乐。
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