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上准奏了官员的提议,将扶苏泰收监国狱,停职审查。此次涉事的还有主理今年科考殿试的二十八名官员、五十位进士包括新晋的前三甲。
短短数日,各路谣言甚嚣尘上。只因本次中举的学子悉数来自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国南一带,三甲进士更是俱出身太陵扶苏氏。
我朝学子进身之阶除了科举还有举荐。科举不分寒门富侯皆可一竞上下,而举荐则需要特别的条件,一般是给为国立下煊赫之功的世家之后开方便之门。
一个凭自身实力拼来,一个则靠祖上荫庇,因此时人皆默认科举出身之士比举荐来得更有含金量。是故许多稍有些傲气清骨的世家之后都会放弃举荐的机会与天下文人竞逐功名。
三月廷试放榜,便有地方学子请万民书上奏状告官员主理殿试时有舞弊之嫌。要平息惶惶人心,皇父召阿兄亲审此案,查办结果不需经三司,可直达御前。
阿兄因协理封地春耕之事刚从江南回都,奉命后马不停蹄地着手审理此案。
要考证有无舞弊之嫌很简单,如比对考卷与审问一众相关人员主事过程有否错漏。故月十五一过,阿兄便进宫向皇父提奏审办的结果。
当日请安的众皇子候在殿外苦等了许久,我仍居禁宫,自然也跪列其中。
孤星一两尚明,苍穹已掀起层层暗云翻涌,风起如山鬼呜呜扣重门,檐下铁马铮鸣。
天,变色了。
雨疾如银箭。
宫伯擎伞置跟前挡住突如其来的雨浪。已有皇子按捺不住,大约没想到请个安都如此罕见地一波三折,私下开始交首私语。
我垂眸静默,望着落在墁地金砖的绯色衣裾逐渐吸饱了雨水,金线缠枝的纹路一点点如染了墨般暗沉下去。
很快,皇父将阿兄调查的结果昭告天下却并未如愿让事情得到平息。期间甚或有情绪过激的落榜学子当街煽动民心,一番陈词慷慨激昂,认为皇长子扶苏审理此案时因扶苏泰而有偏袒之嫌,故而才查无所错。言之凿凿只求公道,甚或酒肆茶楼皆有国南国北两地进帝都赶考的学子拳脚相踢,聚殴打架的闹事发生。
皇父震怒,只能命梁王协办,亲自督查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