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竹材放好后,开始烧制。
看着白色烟开始变淡变轻后,绍荣心里放下一半,照目前看应该没出错。
封好出风口,就要等二天后开窑了。第一次没敢全烧,只烧了一炉试验。
为了不错失时间,观察记录,绍荣这二天都住在庄子上。早上吃饭时,大家估计都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味。
吃完了就赶到窑边,等着能第一时间看到竹炭出窑。永昌先用镐敲开一个口子,放出窑中的热气后,又从锅和土地的缝隙中缓慢的倒水。
等到温度降低后,把锅底已经烘干的泥扒掉。继续从洞口倒水,等水从下面烧火的地方流出后,就可以掀开锅拾炭了。
“真的烧成炭了。”看着手中的竹炭,永乐惊讶地低呼。
绍荣看着拾出的炭皱起眉头。这些竹炭一拿就碎,没有质量上成的筒炭,就连片炭也不多,基本上都碎了。
其他人谁都没用过炭,没想到自己竟然能烧出炭来,一个个兴奋的都上前去拿着看。
永昌原本乐呵呵地看着,回头看儿子表情不对,过来问道“怎么了?这炭不是都烧出来了。”
绍荣想着一次不成再试几次呗,能烧出来已经成功一半了。他舒展眉头“这种样子的炭卖不出好价,还得再改进。”
永昌原本以为他们烧出的这种就行,没想到炭也有讲究“那怎么弄?你说,咱现在就弄。”
绍荣回忆了下,原本他以为竹炭烧制中的预干燥是为了让竹子变干,所以才让大家把竹子堆放在这晒。
看来他做的这个干燥过程不对,还有他们建的窑不大,竹炭太碎也有可能是烧的时间过长。
若是砖砌的窑,可以放大量的竹子,需要烧制的时间长。绍荣让大家先将窑清理后,又选了最后一批砍下的竹子,重新烧。
这次时间缩短,在封了窑口后一天就开窑。
第二天下午开窑后,他们发现这次出的炭,比上次要完整些。虽然没有筒炭,可片炭的数量已经大于上次。
而且第一次烧的炭出窑时有的一拔就碎,这次也比上次的结实,需要手掰才会断。
只是有些竹子没有完全炭化,这是时间不够。现在没有计时器,想要掌握好准确的时间,就需要经验累积。不过能烧出这种炭,就能有赚头。
“就按这种方法,再烧一次,这次前面一样,开窑的时间再往后延些。”
为了时间能准确,绍荣让他们在放竹子的地方插一根木棍,等到封窑后记住木棍影子的位置,等明天影子到了相同的位置,再等二柱香的时间。然后再开窑。
反复试验了五次,终于找出一个出炭率高,质量又好的时间。
一个窑一次烧炭的数量不大,找出最佳方案后,四口窑就开始一起开工烧。为了安全,永昌也住了下来,晚上他就在炭窑看守。
四个窑,一次可以出炭七八十斤,除了碎炭,剩下能有五十斤的片炭。有了经验,绍荣重新选了地方建新窑,两边相加共有十个。
产量一下就翻了一倍。一个月后,竹下庄就存下了近二千斤竹炭。
“什么?你烧出竹炭了”马秀明惊得合不拢嘴。“片炭是我准备要卖的,剩下的碎炭就成本价给茶楼用吧。”
绍荣一说完,马秀明眼睛一亮“成本价是多少?”县里上好的无烟炭是一两银子一斤,更好的白炭价格更贵。
“我这炭碎归碎,可好在没有烟,烧时还有清香味。碎炭就一两银子五斤。”马秀明一算帐,好家伙,这可便宜不少,要知道有烟的黑炭都比这贵。
“下雪了诶。”看着外面的雪,绍荣不禁给自己点个赞,还好他当机立断,增加烧炭的窑数。
“对了,一会你回去带些炭,这是留给你用的。”马秀明感激脸称赞一声“好兄弟!”
第一批炭除了送给长辈和自家留下的。还剩下一千斤可以出售,绍荣售价一两银子一斤。
可能是下雪带来的影响,卖得很好。绍荣准备再烧一个月,进了腊月就不烧炭了。
入冬后,天气太冷,又有风雪,这时候伐竹烧炭不安全。等到明年过了中秋后,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