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几个,族弟也有五六个。
族弟先不谈,族兄们还有好几个眼看就要到成亲的年纪。每家都需要地盖房,成亲后人口增加了,又需要买田种粮食。
就算现在族里因为永康中举,每家条件比之前好些。可树大分枝,以后每户再分了家,需求远远不够。
“竹头山那头离咱村子虽然有点距离,赶着骡车小半天功夫也能到了。”
“这秦掌柜东家能同意?”即使叔伯对他不错,永昌也不愿意儿子为难。
“爹,秦家主要为了山上的出息。反正都要有人护林看管,谁去不是去。再说了,我也出钱啊”一个谎说出来,得用更多的谎话去圆,真心累。
“你要有空,帮我到族里,问问叔伯的意思。我明天就要去县里把地买了,回来后,就将要去的名单决定好。”
巧娘看儿子着急办事,就一拉永昌衣角“你先去问问,有什么事等回来再说。”
永昌无奈只得按下心中的疑问去老宅,和他爹说了有事要去祠堂里商量,又找了绍元几个小子跑腿喊人。
“什么事,要将你叔伯兄弟全叫到祠堂?”冯有名看他这阵仗不小,不由得打听。
“反正等会还要说,你到时候一并听就是,与咱家关系不大。”冯有名觉着随着绍荣考上童生,大儿好似没以前恭顺了。
算了,都分出去了,只要他还孝敬自己就成。“爹,咱们走吧。”
等到他们到祠堂时,里面已经坐了好几家人。“三哥”冯有望问他“找咱们来什么事啊?”冯有名心想我都不知道,怎么告诉你。
还好老大刚才也说了“是好事。”大家一听是好事,先放下心来,一个个七嘴八舌地问什么事。等到族长冯有财到了后,永昌站起来举手示意大家安静。
“各们叔伯兄弟,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个件好事告诉大家。”永昌停了一下,等大家都不再议论后又继续。
“咱们冯氏一族,自三十年前迁到这里,开枝散叶,已经从原来的十几口,到现在的近百口。以后咱们族会越来越兴旺。”
一番话说的几个老头子,个个咧嘴笑。要说最让他们骄傲的就是,当初为避兵祸,他们兄弟跟着爹娘一起逃到这里,不仅安家落户,日子过的也红火。
“可是,咱们人口多了那要用的地也多了,对不对?”他这话一说,底下就嗡地开始各种议论。
虽说都是大老爷们,那唠叨起来不输女人。“大家听我说,如今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我说出来,大家想想,再回去商议商议。要是愿意的,就到我家去记个名。”
大家一听,又静下来听他继续“在离咱这不远的地方,有个竹头山。
现在那山给镇上万卷堂的东家买下了,山下有片地。现在能住四房人,秦家想找人帮忙守山护林。
让愿意的就去那边住,那里的田就白给种。”
冯有财一听这话,双目一瞪,怒骂道“好你个冯永昌,竟然想把你兄弟都诓去做秦家的庄户?”
冯永昌可不敢背这个锅。“大伯,你可别乱说。咱家绍荣可是要科举,我怎么敢办这事?”
原本听了族长的话,气愤的族人听他这么一说,才平静下来。仍不放心地问“那到底是什么章程?”
永昌抹了一把汗继续说“其实是因为秦家要用那座山上的竹子做些东西卖钱。
山下要盖作坊,到时候肯定是要雇人做事。若是有愿意搬去住的人家,这看山和做事的就都有了。
搬去那里离镇上远,山下的田就给住那的人种,吃食人家就不管了。”
“那住的地,怎么说?”这时有人问道“现在那里有十几间房子,要是不够住,秦家也说了,可以建。不过建在哪,建多大,得他们同意。”
永昌就怕他们不问,知道的多了,他们就能更放心些。“那有多少田可以种?”永昌记得绍荣说过“有二十几亩。”
冯有望算了算“要是分四户那还成,人多不够吧?”永昌也不确定“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去的,许是够了。”
冯有德说道“我看还是要去看看才能定。”永昌想着大家肯定都是这样想的“你们先商量吧,我回去再问问绍荣。”
冯有德一听这又关绍荣什么事“问绍荣?”永昌不想让人知道绍荣与人合买的地,便只透露一部分。
“秦家哪来功夫管这些,所有的事都由绍荣安排。
对了,秦家也说了,既然是雇来做事的,工钱也是要谈妥。
这种田也好,做工也好,还是年轻力壮的好。
你们都商议商议,爹,伯父还有叔,我家里还有事,我先回了。明天上午咱们再来祠堂这里定名单。”
冯永昌自己还一肚子问题要问,说完要紧的事,就急着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