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结束三日后放榜。因延陵是下县,绍荣还担心他的名次不高。
这就像是快慢班的学生,慢班学生中的前几名可能在快班都排不进前二十。
等到榜单贴出后,他终于放心下来,还好名字在内圈,名次排在第十六。
倒不是其他县的人学问不好,光坐在堂内的五十人就不会太差。
绍荣觉得是因为他的杂文和策论才让他得到这个名次。可惜这次没进前十,等到院试时就不能坐在堂上考了。
“爹,榜也放了,余下也没什么事,咱们要不要在常州玩几天?”
绍荣无事一身轻,对常州城也有几分好奇。“你娘还在等消息,还是早些启程吧。不过可以多留一日。”
一旁竖着耳朵听着的大山也露出笑意。这常州如此繁华,不走走看看,等回家后,别人问起。他啥也不知道,不是白来一回。
“绍荣啊,别忘了还得谢谢你小叔,借给咱们住处。”绍荣轻点头“我晓得,明天正好买些常州的白茶,连着书信一起寄给小叔。”
第二日,除了买特产,三人还特地去州学处看了看,虽不能进去,站在门外看二眼也不枉来过此地。
“回来了,回来了,”永昌赶着骡车回到村里,老远就有村的小孩子边跑边喊。
绍杰和绍沐看到大伯的车,跑了过来“大伯,我爹说你去城里了,有没有给咱们买好吃的?”
绍荣看着这俩孩子熊的一身脏灰,问他们“你们今天没上私塾?怎么在皮的一身脏,还不回去!”
绍杰他们曾经看过冯绍荣治绍蕴,文的说不过,武的打不过。绍荣说的话,他们不敢不听,不过他们要先把话带到。
“爷爷让咱们在村头看着,要是你回来了就让我们问问,考得怎么样?”
得知绍荣过了府试后,二个人就要往家跑。永昌连忙对他们喊道“你们回去和爷奶说声,今个太晚了,明天早上我们再去老宅。”
绍沐挥挥手表示听到了,俩小子就头也不回地跑走了。
冯有名自从有个举人儿子,老太爷当得舒服得很,如今孙子也开始考功名了,他们这一支在村里那可是头一名。
村里但凡有什么事,都要把他请去问问,不为别的,凭他能养出举人儿子,还有好几个读书的孙子。
带着从州城买的礼,永昌和绍荣来到老宅。“唉呀,大伯回来了!”赵氏看见了,殷勤地招呼。
“爹,娘,看看谁来了,咱家绍荣回来了。”见到了二婶,绍荣可算是见识了啥叫""只要我脸皮够厚,就没什么能让我不自在""大法。
“咋了,直看我?”绍荣摇摇头“二婶总是这么盛情招待,有劳了。”赵氏被捧地直说绍荣不愧是读书人,说话实在。
父子二人走进堂屋,给二老问安后坐下。
永昌一坐下就和冯老头说着此行的结果“爹,昨回来太晚了没来报讯,阿荣府试过了。等到明年八月院试的时候,就要去考秀才了。”
永昌说着说着,不由得眉飞色舞起来。要是按以前,谢氏定要说几句酸话。童生算什么?有举人厉害嘛?
她之所以不说这些,是因为永康后来与她详细谈过。若是绍荣能立起来,对儿子的帮助。
就连赵氏,也因为被她敲打过,对待老大一家的态度也改变了。
赵氏哪里管婆婆说的那些,她对大房热情,是看在巧娘面上。自从永安和她说过那番话后,她对养蚕这事就分外下功夫。
赵氏做人心眼多,做事倒还利落。像是缫丝,大弟媳姚氏学不上手,不如卖茧方便。
赵氏却学得不错,操作了几次后,缫出丝的品质算中乘,偶尔还能缫出上乘的好丝。
卖出的钱,巧娘一律按中乘报给谢氏,将多出的钱悄悄给了赵氏。她现在见着永昌一家,就不自觉地想到了私房银子。
冯有名听得也乐滋滋地。“好,先考秀才,再考举人。像你小叔一样能干。”谢氏听了冯有名的话,平静无波的脸,终于露出了笑容。
“对了永昌,永康的举人牌坊已经造好了。清明的时候,你们你俩去赶考没去祭祖。正好绍荣过了童生试,你置办好祭礼,族里要开祠堂祭祖。”
永康考上秀才时,冯家几位族亲就商量了修祠堂的事。当初落户在这的时候,盖的祠堂只有一间用来议事的大房子,还有一间用来烧水的厨房。
永康考中后,又因为银子不凑手,就在左右各盖了一间屋。一间专供奉祖先牌位,一间留给族里孤寡有个住处。
等到永康考上举人后,朝庭发了牌坊银子,冯氏族人各家出了钱,不仅建了举人牌坊,把祠堂也整修好了。
祭祖是大事,绍荣考上童生,永昌也想着告慰祖先。“爹说的是,我这就去准备祭礼,明天一早就带着绍荣去祭拜祖先。”
说完这事,永昌看他爹没其他的事吩咐了,就带着儿子回去家,置办起来。
永昌到家后,又赶车去买祭礼。绍荣想着大山的事情,就找巧娘商议“这活计倒不错”巧娘听到儿子的建议,觉得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