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田是不卖了”巧娘遗憾地说,她也理解孔家,毕竟在镇上买粮价高,而且有地在手上,心里也不慌。“不过能把房子买下来,也很好了。”
巧娘也想的开,这下就不用担心没房住的问题。“他家卖多少?”永昌比了下“十二贯,他家有一亩三分的宅基,加上这三间屋子。”
巧娘心里一算“他家这屋子才三间,就算比别家的大也就值六贯,加上宅基,十贯就差不多了。”
“你别急啊,我还没说完。孔树说他家阿月说的那户人家,说是刘李村那头有人卖地,他要把在咱村的地卖了,多出的二贯是买他家地的定金。”
刘李村里有二个大姓,听村名就知道是刘和李。村里有户人家和孔树妻家有亲,孔树女儿就在刘李村相了一户人家。
对方家里有三十几亩地,家底殷实。孔树想在刘李村给女儿买地,便让人留意了。本以为不好买,就从自家划二亩给女儿。
谁想刘李村有一姓刘的要卖地,他家儿子在县城里读书,书没念好,人倒是学会了赌。
儿卖爷田不心疼,他家为了还赌债要卖十几亩田。孔家的亲家,李凡就赶紧传信给他。
他自己一次吃不下这么多地,正巧永昌也要买田,说好了今天付买房钱和定金,等后日去县里递交文书,再将剩下的钱一并给刘家。
县里的赌坊给了他家五日时间,算算时间,他们前脚付钱,后面刘家就要把钱给赌坊了。
“你和他说了买多少地吗?”永昌为何这么高兴,也是有原因的。
“刘家要卖十二亩,孔树就想把咱村的和刘李村的地调换一下。他家在这的地就卖给我了,我怕迟了错过,就先给他二贯钱先定下。”
巧娘嗔怪道“刚才你怎么没说清,我以为得跑到刘李村买”永昌嘿嘿笑道“说话不得一件事一件事地说嘛。”
“孔家这里的十亩地,咱家买不了这么多。”永昌也知道“我过会去老屋,问问爹有没有想要的,若是没有再问问伯叔。”
好田难得买到,有机会得先紧着自家人。所以即使分了家,有这种好事,永昌还是会向着冯家。
孔家的十亩地中有二亩是旱地,冯有名不想买,就先和永昌说好了,他家买六亩水田,永昌买二亩水田,还有二亩旱地被有望叔买走了。
买完房子和地,绍荣家一朝又回到解放前,他爹倒是高兴得很,有了地,就有了胆气,明年再种上稻子,日子过得稳妥。
巧娘正把蚕房里打扫干净,虽然要到明年才养,蚕房里还是要时不时的打扫,防止有老鼠做窝或有虫卵,蚕房里除了养蚕的工具,其他杂物都不能放。
“娘,阿奶来了。”绍芝在门口和娘打过招呼,赶紧去给谢氏开门。
巧娘听到声音,就从蚕房出来,换下衣服,把谢氏迎进堂屋。也不知道吹的是哪阵风,谢氏竟然来他们家。
谢氏庆幸自己平时没有太刻薄,这会才好来永昌家张口。巧娘问候完就陪她坐着,也不急着说话。
谢氏看她不言语,只得先开口“我今日来是为了永康。”巧娘不解地看着她“永康也不小了,前些时候定了门亲事。”
巧娘笑着恭喜“不知道是哪家的姑娘?”谢氏听她问到点子上,不由地坐直了,脸带炫耀地说着。
“是平江府三省书院山长的嫡次女。”怪不得谢氏这这幅表情,听着就是门好亲事。
“娘,日子定在什么时候?你放心,我们做兄嫂的肯定出力。”谢氏哪在乎那三瓜二两枣的。
“你们今年养蚕赚的不少吧?”巧娘也不瞒她“是赚了些,但也有损失,就前不久那次养的还得了病,好在过的不多,就少赚了点。”
谢氏听完犹豫了下,考虑到小儿子的婚事,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巧娘说了“我看你也是能干的,这一个蚕室,你轻轻松松就顾过来了,再多些也不成问题吧?”
巧娘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娘,你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谢氏心里憋了下,这人看着聪明怎么这么不明白呢。“我有个提议,你和永昌商量商量,回头给我个答复。”
她指着外面“我和你爹给你们再建间屋,你带着你弟妹一起养蚕怎么样?”谢氏想让赵氏也跟着养蚕。
“我也知道你娘家弟媳也来帮忙,你放心该给的我一分不少。”谢氏说完喝了口水。
巧娘神色不明地看着她“娘,你也知道,我娘家弟媳每日都要送桑叶来,原先的桑叶最多也就养三十匾。”
有时候不够的还要到山上采些野桑,巧娘怀疑那次蚕得病就是吃野桑的原因。
二间蚕房最少得养四十匾,看谢氏这么急着用钱,估计不会只养这些。
“我这种的桑树,到明年最多也只能养三十匾”谢氏听完皱眉想了会“那如果把桑叶解决了,你就同意一起养?”
巧娘还得提醒她“如果是买桑叶,那就不划算了。”如果是这样就好办了“我正准备让永安去买头牛回来,你和永昌选几亩荒地,等牛买回来就开几亩地。”
巧娘想若是这样,开几亩地倒是轻松“那桑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