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人穿越全家不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第14章(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第二日,永昌带着东西回家,就拿着二贯钱领着绍荣去老屋。

    “爹娘,吃席那天人多,我们也没好好说话。”他放下买给他们的点心,阿荣也打招呼“爷奶,小叔是在房里吗?”

    谢氏看着桌上的礼物心里既满意又得意。“你去房里将你叔叫出来。”

    冯有名问他来找永康做什么“我听你弟说,吃席那天你随礼了二贯,恩,不错,亲兄弟比外人亲近。永康以后还要考举人,你到时可要帮扶他。”

    永昌点点头“爹,我若是赚了钱肯定会帮永康。”他也不敢把话说满。

    话没说完,永康就进来了。他对着父母一揖,又转身对着永昌一揖。永昌看他穿着长衫,有礼斯文,到底和他们这种泥腿子不一样了。

    “永康,这是哥在镇上买的东西。你看看喜不喜欢?”他将篮子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放了二刀纸,二块墨。

    这少少几样东西花了他三两银子,还不是最好的。

    永康也知道这些东西不便宜,也承他情“多谢大哥,大哥今天是为了阿荣的事来的吧?”

    永昌点头称是。永康其实和这个小侄子不熟悉,也是在分家前几天他们接触的多些。

    那个孩子文静,别的娃一有空闲就满村疯玩。只他不一样,有几次他还撞见阿荣偷偷看他的书。被撞见他也没有害怕,反而问他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意思。

    他就觉得这个孩子有意思“大哥既然愿意送阿荣来念书,我肯定是收了。”绍荣在一旁问道“小叔你准备教几个孩子?”

    谢氏听他问这些以为他想打探,皱眉不喜“你叔收下你就行了,问这么多做什么?”

    阿荣也不怕她“奶,我是怕小叔教太多,耽误他温书。有些孩子坐不住,不服管。”

    永康来了兴趣“阿荣有什么办法?”绍荣眨眨眼,他才不信永康没办法,不过既然他问了他也只好回答。

    “只要来报名的就让他们来上,然后再把不服管的孩子送回家。反正不是没让他们来。”

    永康点点头,确实都是一个村里的,若是不收也不好。若提前把话说清,孩子不服管,只能让他们回去。不过,读书是很费钱的,能送来的人家也不算多。

    将绍荣念书的事说好了,他们就回家帮忙捡蚕。医馆的大夫说,他们家这些病蚕,有僵病的都可以带过去。

    他们只挑好的收,其他的就让冯永昌带回来埋掉。虽然收的不多,也能少损失些,巧娘安心多了。

    得了病的蚕有近十匾,去掉不能要的,得了十来斤的白僵蚕。用石灰拌过后,再晒干,最后就得了五六斤。

    等到第二季秋蚕缫丝的时候,绍荣就每天开始上学了。秋季的丝收的不多,第二次养的比早秋的还多,去掉病蚕,剩下的缫出的丝竟然和上一次差不多。

    永昌还是带到晋陵去卖了,十二斤丝,去掉来回路上的费用,一共得了十一两多,再去掉成本还剩下八两多。

    巧娘又给了二个弟媳一人二两银子,她们俩每天都背桑叶来,特别是大蚕时,蚕吃的得多,二人每天都要送二次。

    加上卖白僵蚕得了八两,除掉用的家里还余二十一两。

    “要是咱家再有二亩桑树就好了”巧娘婉惜道,永昌摇摇头“要是种桑多了,得要和马家一样交蚕盐税的。”

    绍芝他们没听说过这些,忙追问。巧娘一想也是这个理“官家怕咱只种桑养蚕,不种粮食,所以规定若是桑种的多的要交蚕盐税。”

    蚕盐税比种粮食交的多半层,且养蚕风险可比种田高。这次要不是发现的早,他家的这批蚕就连本都回不来。

    不过高风险高回报,养蚕确实比种地赚钱,而且一年可以多次。

    “还是田地更稳当,咱家以后还是少养些。有钱多买点田。”绍荣问道“咱家不是也种了一亩桑嘛?不用交蚕盐税?”

    永昌和巧娘对视一眼,笑着说“咱家种的是荒地,二年内是不交税的,第三年开始纳税。等到后年五月后再种,就要交税了。”

    巧娘想着永昌的话问道“你是不是听到什么消息了?咱这里买田可不容易。”江南多好田,若不是家里过不下去的是不会卖地的。

    永昌开心地说“我那天去医馆的时候碰到孔家人。孔树说他家的房子要卖问我要不要。”孔树家的房就是他们现在住着的。

    巧娘惊喜地问“他家怎么愿意卖了?田呢?他家地卖吗?”孔家在村里可是有十亩田呢。

    “我也问了,今年不是粮食少吗?他们租给人的地收上来是粮食也不够。”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原因。

    “孔树家的女儿相看好人家了,孔家想着这边房子也不打算住了,就把房卖了,在男方家附近买二亩地,留作陪嫁。”

    孔树比他丈人强,成亲半年媳妇就怀了,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儿,隔了一年又抱个儿子。谁知道没几年孔树家又得了一个儿子。

    孔树知道老丈人没儿子是块心病,就作主将小儿子改跟妻子姓刘了。为了这个,刘家老头子、老太太在走的时候都是满怀安慰的。

    “看来他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