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人穿越全家不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第12章(2/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冯永康闻言大喜,赶紧拜谢“多谢山长。”学业说完了,又问了些他的家庭情况,随后便让他回去等消息了。

    “如何,郎君看这冯郎君是不是良材?”苏毓清在宋宗绰一进来就问道,刚才她和幼娘已经看过冯郎君了,她们俩对他的外貌很满意。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冯家人的颜还是很能打的。除了永昌和永安是因为劳作晒得有点黑外,三人都可以说是相貌堂堂。

    “学问还挺扎实,就是眼界不行,往后怕是只能止步举人了。”苏娘子听了舒了一口气,能考个举人也不错,她不想让小女儿和长女一样随女婿东奔西走。

    若是能像她爹一样,日子过的轻松自在就好。“那就这么定下了?”女儿已经同意,就等夫君敲定。

    “定下”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趁着他还没考中举人将亲事定下,总比考上了再定更好。

    幼娘若是在他考上举人前就与他成亲,也算是与他共苦过,这样二人的情义才更深。

    儿有一百岁,母忧九十九,可怜父母们为儿女的打算,真是从头考虑到脚了。

    冯永康既得了这个好消息,也不急着回家,他干脆等到开榜后。等到确定中了秀才后,就又拜会了宋山长,将进书院读书的事落实。

    让他没想到的是一起落实的还有他的终身大事。这件事,他自己是愿意的,不过还是要禀告双亲。

    这道理大家都懂,不过为了不增加变数,他就先将一块玉佩交给宋家做个信物,这是他娘在他小的时候为他求的。

    宋家也回赠了他一根宋幼青的珠钗。

    听他说完事件事情的经过,谢氏真是喜不自胜。这么好的一件事,他们夫妻怎么能不同意,可这与儿子教书有什么关系?

    “娘,现在咱家可以免八十亩田税,还能免二个名额的徭役。这些能节省下的钱还是不够我在平江府买个宅子的。”

    他想娶宋家的女儿,又觉得自己家没钱买房,到时在丈人家抬不起头,就和宋山长约好,后年开春再到书院准备八月份的乡试。

    在这一年多里就要尽可能的多挣点。

    “靠你教书能挣多少?”谢氏盘算了下,这次除开阿康考试用的,家里还剩下十几贯。这次秋收后,再卖掉些陈粮,又能得些。

    不过因为今年粮食收的少,粮食价格比去年高些,也只卖了四贯。

    她之前还在和老头子商量是先买牛还是再添几亩田。一听永康的亲事,又想把钱留下给他买房了。

    “对了,买宅子要多少银子?”永康也头疼,他想教书赚钱,一方面是他也没什么挣钱的方法,另一方面教书除了能赚点,也可以让自己有空温书。

    “一套二进的宅子,要三百到五百贯不等。”谢氏听了二眼一黑,这儿媳妇条件好是好,可这娶进来的代价也够大的。

    “咱再想想办法吧”谢氏叹了口气“你主意既然定了,就先教着吧。”总比一分进项都没强。

    亲事口头定下是不行的,还得二家过礼交换庚帖,才能算正式有婚约。等到冯家把家里的事敲定了,谢氏就和冯有名随着儿子去平江府提亲了。

    即使婚事今年定下,也不是马上就能成亲的,宋家姑娘还没到十六,宋家还想再留些日子。

    等到成亲后永康正好可以安心乡试。这安排也挺合理,谢氏也觉得好。

    “娘,阿荣等到了十月就要去小叔那边读书了吗?”阿芝落寞地说,她平时也没有个玩伴,她在家里有弟弟陪着还好些,弟弟一去读书,她就没人说话玩耍了。

    “恩”巧娘一边喂蚕一边回答,今天的蚕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桑叶吃的都不多。

    她看了一圈,其中一个架子上有三匾都有这种情况,其他的架子上的蚕都把桑叶吃完了。

    她心里装着事,也没注意阿芝的情绪。阿芝看她忙着,就走回堂屋里。

    阿荣奇怪地看着她低头走进来,阿芝性格开朗,平时一直笑呵呵的,今天明显不开心。“阿姐,你怎么了?”

    阿芝低落地看着她“阿荣,你念书了是不是就不能回来了?”在她的想法中读书人都是像小叔一样,很长时间都不在家,要好久才能回来一次。

    阿荣听完扑哧一笑“你听谁说的,小叔就在村子里教,又不是到别的地。就在村里祠堂那。”

    阿芝脸一红,白他一眼“阿荣你要好好读书,要是读的太差,全村人都会知道。哼!”

    说完就跑出去了。阿荣一看她生气,忙追出来哄她,他的姐姐虽然年纪小,却也很疼他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