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人穿越全家不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第11章(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今日冯永昌夫妻被叫到老屋去,自从分家后除了端午,还是冯明名第一次让他们回去。

    进了门,没看到永康和永安一家子,家里只有谢氏和他爹。谢氏难得地亲自给他们倒了水。

    巧娘看她的作态知道肯定是有事要永昌办。“咳”冯老头清个嗓子“永昌,马上就到八月了。”

    永昌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是回答道“爹,我知道,地里的活我会紧着的。不过今年秋收粮食应该会比去年少些。”

    冯老头点点头,今年先是下雨后面又缺水,粮食可能要比去年少二层。“是啊”谢氏看他还没说重点,在一旁使个眼色。

    “永昌,我听说你家卖蚕茧赚了不少。你弟过几日就要去府城应考了,爹手头不够,你先借些,等周转开了再还你。”

    王巧娘听了后,心里压根不信。说得好听是借,还不还另说,当爹的用儿子钱,不还又如何?

    她就着喝水假装呛着,转头咳嗽的时候对着永昌暗示别借。使眼色嘛,谁不会。

    “爹,蚕茧是卖了点钱”永昌老实回答道“不过你也知道,阿荣吃药,分家时的钱都用了。

    养蚕的钱都是赊的,还有零零碎碎用掉的。现下我这里还剩下四贯钱。”

    冯有名一听就气了,还是巧了没多没少的就剩下四贯“你是在怨爹给你分的少了?”

    永昌连忙摇头“哪能啊爹,你都知道我养蚕了,也该知道我卖了多少吧?”永昌问道。

    冯老头伸出手挥了挥“有十几贯吧”要不是看他们赚的多,他也不会惦记了。

    永昌看他不知道具体数目,心里舒口气。“恩,约摸有十一贯”巧娘闻言低下头。

    “蚕种、桑苗,样样都要钱,我找了妻弟借钱,又向他赊了好些蚕架竹匾。去掉这些就落了三贯多加上家里剩的,差不多就四贯钱”

    永昌也知道若是一点不出也不现实“爹,永康到府城要花费不少,我做大哥的出一贯就不用还了,多是不多,也是我们的心意。”

    说完,就示意巧娘一起回家拿钱。“一会就给送过来,爹要是不凑手就去叔伯家再问问?”永昌说完了,就一副你看着办的样子盯着他爹。

    谢氏心里不信,那又如何,反正就是没钱。冯老头也不能为了钱把儿子逼上绝路,只得把他们俩打发回去拿钱。

    谢氏嘀咕着“你真信他就剩那点?”冯老头心里烦闷“你不信你去他家里抄去啊!”

    被他这一冲,谢氏两眼一红,啜泣着说“我这也是着急,阿康要去府城,这要比府试花用还多,钱还没筹足,万一因为这个耽误他的前程。”

    冯老头看她这样,就软声说道“大哥他们不是说一起给帮衬些的吗?”谢氏暗想,大哥他们给的要还,从永昌这拿还用还吗?要不她费这劲?

    巧娘走在永昌的身旁,不时斜眼看他一眼,真是没想到,老实人还有这一面。永昌看她不停看自己“巧娘有事?”

    巧娘摇摇头“永昌,这下咱们不管是建房还是送阿荣去念书暂时是不能办了。”前脚说没钱,后脚就盖房读书,不是自打嘴巴子嘛。

    有了冯家几位伯叔的帮衬,冯永康赶考的费用还是凑足了。不同与府试是在州城,院试是在府城考的。

    按照地理位置,他们村到镇江府较近。可是偏偏他们这归平江府管辖,所以考秀才必须到离新荡村较远的平江府。

    这样一来一回就要多一二天的食宿。从赴考到回来,最少要花半个月的时间,食住加上其他的花费,至少要十五两银子才够。

    光这一项费用,有的人家十几年都不一定能拿出,可见读书是多耗费了。

    不管如何,冯永康去院试是板上钉钉的事,其实冯老头二人手上钱凑凑也是够的。只是家里要是一点余钱没有,就觉着不安心。

    最后冯有名还是找了兄弟,叔伯三人,每家借了二贯,加上永昌和自家给的,凑了十八贯,谢氏又找了永安去镇上花了火耗换成银子好携带。

    “爹、娘,吃饭了。”为了抢收,从昨天开始永昌和永安,一大早就下地割稻。巧娘喂过蚕后,也腾出手来帮忙。

    爹娘都忙着活,绍芝就把每日烧水做饭的事揽下,到了吃饭时间就给他们送去。等收完稻子,水田里就不种东西了。

    明年开始大家都开始种二季的稻子,乘着地空着养养田。种二季粮食肯定是比以前耗地力,现在不养等明年收了粮,地怕伤着影响收成。

    “大哥,爹让我告诉你,等稻子全收完了,就在家里摆席,给永康庆贺庆贺。”永安与有荣焉地说,永康今年院试考中秀才了,名次还不错。

    看着还剩下没割的地,永昌回应道“知道了,是后天吧?”

    永昌托小舅子打听过科举的事情。知道考中秀才可是好处不少,除了身份上的改变外,还可以免八十亩田税及本人以外的二个免徭役的名额。

    光这二样,每年就可以省下一大笔。

    立秋后巧娘又开始养蚕了,不过秋蚕长的慢,桑叶也不多,他们养的就少些。前面养的早秋蚕结束后,又停了些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