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在吃字上面,是极有天赋的。
火锅也是历史悠久。
西汉海昏侯墓陪葬有三足镬斗,死了还要打火锅;三国时期的五熟釜,一个铜锅内分为五格,五种不同的汤料烫煮不同的食材,和后世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说五熟釜是曹丕发明的,也许魏文帝是位大吃货~~
到了唐朝,达官贵人迷上了精致的小火锅,称为暖锅,冬日围炉赏雪烫酒吃火锅潇洒自在。
后世还出土过唐三彩锅,即三彩釉陶锅,不知是不是也是死了还要吃火锅。
火锅传到东瀛后,发展成寿喜烧。
但这些都是上层贵族的享受,火锅的平民化,要到经济繁华的宋朝对,就是老赵家的江山~~
有个叫林洪的人写过一本《山家清供》的食谱:把兔肉切薄片,用酱油、料酒、花椒稍腌,点火炉、架铜锅,汤沸腾后将肉片氽熟,沾佐料食之。
林洪将火锅称为拨霞供,还介绍了羊肉、猪肉火锅,描述得令人舌底生津,可谓火锅达人也。
听完七郎绘声绘色的描述,赵四郎笑道:幺弟要开这火锅店,是打算用铜锅还是陶锅呢?哪一样可都不便宜啊!
铸一口锅得多少铜?一个店可不能只有一口锅,至少得十个吧?
至于釉陶锅,连自诩见过世面的赵四郎都不晓得是啥~
赵三郎补充:幺弟说要开高端的食邑,煮火锅得用好的炭,不然烟熏得客人掉眼泪,还吃啥子?上好的无烟炭可贵了!
他这些日子下乡收胡豆、帮着石头舅舅打理杂货铺,也有些做买卖的头脑了。
七郎心凉了凉难怪如今火锅不普遍,原来是门槛高啊!
林氏是做惯菜的,也笑道:冬日里吃火锅还好,若是夏日,本来就热,还火熏火烤的,幺弟又说做麻辣锅,那不得热得满头大汗?
这一人一句的,都在给七郎泼冷水,打击着他的创业热情。
但成本的问题还罢了,要说夏日吃火锅不好,七郎就不服气了
趁今日下雨,家里人也不能出门干活,七郎就嚷着要吃火锅。
家里有陶罐,煮火锅也是可以的。
赵琴、赵棋几个小娃娃早就听得流口水了,也嚷着要吃。
家里没肉了,烫青菜也行!
赵棋更闹着要宰一只鸡来吃家里今年养了一大群鸡,预备给几个怀孕的媳妇坐月子的。
林氏连哄带劝:哪有想一出是一出的?你们幺叔刚才不是说了,做火锅要准备锅底,现在没有锅底呢?鸡要留着下蛋,想都别想!
周氏心疼小孩子们,笑道:就煮白水锅罢了,不杀鸡,多准备几样蔬菜,用辣椒酱做蘸料。
儿媳妇们应了下来,到厨房去忙活。
反正下雨也没啥事,料理一些吃的,大家都高兴。
七郎想了想,拿着一个大碗跑进一旁赵老汉和周氏的房间,过了一会又跑了出来:娘,这是麻辣火锅的锅底,放进汤里。
他拆了好几包珍藏的海上捞麻辣火锅底料,盛出一大碗。
周氏心颤了颤,觉得儿子与神佛更有缘了,也不敢多问,端着碗去厨房。
七郎跟在周氏的屁股后面说:娘,这火锅底料比鸡难得啊!底料都有了,杀一只鸡吧!杀大公鸡!公鸡又不会下蛋~~
赵家今年养的鸡多,公鸡也有。
周氏想,这底料要真是神仙给的,那真的比鸡难得。既然神仙都要让七郎吃火锅,自家舍一只鸡也没啥的,就当供给神仙了
因此,也点头答应了。
七郎欢呼一声,就带着赵仁、赵义到廊下抓鸡。
外头的雨还在下,鸡在屋檐下躲雨,被小娃娃们一追赶,又是一阵扑腾。
赵仁、赵义早就相准了一只最肥的鸡,撅着屁股扑过去,把那只可怜的公鸡紧紧按住。
爹,杀鸡!赵仁把鸡递给他爹。
赵大郎无奈地接过:这下大雨,糜子苗被淹了,棉花也被打了,你们还有心思吃吃喝喝。
七郎昂着头说:这是做实验!要是我们家都觉得火锅好,就证明是有市场的,可以去开火锅店。至于锅,先打两三个,挣到钱了再扩大规模!
炭是比较贵,我们长期要用,每年冬天和附近村庄烧炭的人家大量订购,应该能便宜点。
锅底呢,主打是麻辣锅,把辣椒利用起来,成为我们家的特色。以后辣椒的产量上去,价格跌下来,说不定还能给乡亲们创造一个好的销售途径。
赵大郎失笑: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吃也能说得一套一套的。
他也很好奇麻辣火锅,提着鸡到厨房门口宰了。
在这大雨磅礴的日子里,一家人躲在屋子里,围着一个火炉,上头架着一个大陶罐,里头的汤底咕咚咕咚的冒起了泡,又麻又辣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旁边的桌子上,有一盆砍成小块的鸡肉,还有青菜、腐竹、油豆腐、泡发好的笋干、蘑菇当然,一大瓦缻的麦饭是少不了的,全家都是干饭人~~
就是过节也没这么吃的!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