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这不,日头还东斜着,离午时还早,许多米铺便纷纷开始赶客,说是店里的米已经卖完了,想要买米,明日再来罢。
明日又换了一个价。
老百姓们用票号买不到粮食,纷纷拿着票号到泰德钱肆前“闹事”,让掌柜把银子还给他们。到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真金白银才值钱。
票号一张纸而已。
钱肆掌柜让众人安静,笑脸迎客说道:“若想兑换银两,还请诸位贵客排队入店,一一妥办。”佯装一副不欺客的嘴脸。
可挂出的牌子却写着“五两银兑十两五钱票号”,兑率又涨了,跟粮食一样,成倍而涨。
其实换不换银两已经无济于事了,钱肆背后是大氏族,米铺背后也是大氏族,怎么换也逃不出大氏族的手掌。
老百姓自然不依,却又无计可施。
等到老百姓们眼底尽是落寞之色时,钱肆掌柜又适时抖出些消息,让百姓们重燃希冀,他说道:“诸位贵客在泰德钱肆门前这么围着,全然无济于事,泰德开了这么多年,谁都知道,靠的是一个‘信’字,这兑率的变化,看的是粮市米价高低,先是米价涨了,泰德才涨的兑率。”
满口的鬼话骗百姓,把祸端推给“米价”。
又建议道:“诸位在这里耗着,不妨去双安州州衙击鼓鸣冤,求那位年轻有为的知州大人,让他出面管治这些不法粮商,压着粮食的价格不涨,只要米价不涨,诸位贵客的银两自然也就回来了。某听闻说,这位知州大人是奉天子之命,执尚方剑南下就任的。”他双手比划了一下砍头的动作,瞪大眼睛问道,“尚方剑连皇亲贵族都能砍,这份厉害,诸位贵客都省得吧?”
在这山高路遥的闽地,一个小小的钱肆掌柜,岂会知晓“尚方剑”的事,显然是背后的人吩咐他这么说的。
老百姓们只在说书先生那听闻过“尚方宝剑”,只觉得是个无所不能的宝物,一下子眼眸发亮,似乎找到了救星。
仿佛只要双安州知州大人出马,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泉漳一带,一大群老百姓涌入双安州,聚在州衙门外,跪地不起,声声嚷嚷着求知州大人执剑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