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边烈日西边雨,舟师战战告捷,泉漳一带却是“节节败退”——各地的粮食价格水涨船高,百姓家中米缸见底,隐隐有生乱的苗头。
对家的手段初见成效。
城里不是没有粮食,而是大氏族故意压着粮食不外售,各地粮食不足。偏闽东南田亩少,将近半数百姓不是务农,而是靠手艺吃饭的,十分依赖于粮铺。
往日里能买到一石米的票号,如今买不到一斛米,米价涨了一倍不止。
……
上晌辰时,裴少淮已经去往州衙,小南小风起得迟,还在饭桌上吃早膳。
府墙外传来阵阵快步声,又掺杂着哐哐当当的器具声,听着很是嘈杂——是老百姓们在抢着买米。
眼下米价日日见长,今日不买,明日更是买不起。
杨时月身边的陈嬷嬷闻声,脸微微侧向墙外,半晌,忍不住轻叹息道:“前日十文钱还能换半斗糙米,听说今日已经涨到了二十文,这世道……”
又问杨时月:“夫人,咱们府上是不是也该尽早备些米粮?”有备无患,她心意是好的。
“不可。”杨时月回复得十分果决。
这个时候大肆采购米粮,等同于助长对家的火焰,岂不是给官人添乱。
杨时月吩咐道:“传我的话,府上谁若敢这个时候采办粮食、投机倒把,一律发卖出去。”看到小南小风歪着脑袋,听得入神,她又压低声音跟陈嬷嬷道,“往后莫在小南小风面前说这些个事。”
陈嬷嬷惴惴,赶紧低头认错,言道:“是老奴思虑不周。”
杨时月赶紧转移两个孩子的注意力,她用帕子擦擦小南小风嘴角的粥渍,柔声问道:“咱们吃的早膳,是如何来的?”
小南小风抢着应道:“爹爹挣来的俸禄。”娘亲跟他们讲过这个。
“爹爹当官可不容易,你们要乖乖把粥喝完。”
两个小娃子很认真地点点头,小风还喃喃道:“爹爹总是好晚不睡觉……”
……
大街上,百姓们争相购粮,很是嘈乱。
甚至有人为此大打出手。
老百姓们不知晓的是,他们愈是这样,米铺的竹牌子换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