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4章 自然(4/8)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璋治理天下的方式充满矛盾。

    在财政管理上,朱元璋一贯宣传“中庸”之道。

    他认为治国不仅应“取之不尽以留余财于民”,还应关注“使民适情”,若一味追求“尽取所得,严加禁制”,就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

    在社会财富分配上,他多次强调要让财富归于民众,充实民间财力。

    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功夫,并未真正实施。

    朱元璋出身底层,深知百姓心态,通过一系列看似仁慈的政策,一方面赢得了低税率的好名声,另一方面却在暗地里加重剥削。

    当无法满足民意诉求时,面对汹涌的民愤,他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那就是。

    惩治污吏,打击富裕阶层。

    通过大规模处决来平息基层的愤怒。

    同时借此机会向百姓解释,问题并非朝廷贪婪,而是官员过于“贪墨”。

    正如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发布的命令中所述:“奸臣聚敛,实为民害,征收各种琐碎税赋,朕深感羞愧,特命严惩。”

    后,朱元璋确实有所收敛,但一旦民意稍显平静,便再次恢复旧习。

    朱元璋非常了解百姓的心理。

    因为百姓毫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出现一位“明君”。

    期望明君整治地方,百姓别无选择,只能这样自我安慰,认为一定是奸臣蒙蔽圣听,才让他们陷入困境。只要陛下清除这些污吏,天下就会太平,生活也会改善。

    若是连君主都是昏庸之辈,那日子真的没法过了。

    百姓渴望明君。

    那朱家的天子便决心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他这么做,一是为了平息民间的不满,二是借机赢得民心,从而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统治根基。

    朱元璋对天下之事早有安排,他认为这样就能确保江山万代稳固。

    然而,他忽略了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他的这套制度,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他自己构建起来的。

    因此,这套制度唯有在他手中时才能长久运转。

    若后世的缺乏他的威望与手段,那么这套体制就会逐渐失去效力,变得难以维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