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起,重农抑商的思想就一直流行,农业始终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根基,这自然无错,毕竟粮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然而到了宋代,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首次被打破。”
“我对宋代有所了解,那时地方上开始有人质疑‘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
“这种质疑值得深思。”
“范仲淹曾说过:上为国谋利,下保家安身,周官有定制,怎能说这是末业呢。”
“叶适也曾言:压制商业、推崇农业并非正理。”
“如果只是个别人的意见,也许不足为奇,但连范仲淹这样的贤才都如此认为。”
“这就表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士人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并认可其价值,从而提出不应限制商业发展的主张。”
“同时。”
“在宋朝的统治下,儒家的义利观发生了转变。”
“孔子曾讲:君子明于义,小人逐于利。”
“但从宋代开始,利与义的关系不再对立,而是走向融合。”
“苏洵曾提到:有利则义存,无利则义废。”
“从宋代起,经商不再是事,官员多出自读书人,崇尚儒家经典重视名誉,过去只要有过经商念头的人,都会被社会嘲笑。”
“而在宋代却并非如此。”
\"朝廷不再存此偏见,官员得以自由经商。\"
\"甚至,由于商人的地位提升,官府特意降低了门槛,允许商人通过科举入仕。\"
\"那时父业子承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然,官府也制定了一些限制措施,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规定最终形同虚设。\"
\"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对治理国家并不用心,实行包税制,放任地方自治,这使得地方势力更加膨胀。\"
\"宋时已有官员经商的现象,到元朝时愈发严重,那些垄断市场、与民争利、强买强卖之人比比皆是。\"
\"当年元廷虽失德失政,但局面迅速恶化至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百姓的压榨剥削所致。\"
\"大明建国后,皇帝希望改善这种情况,但成效甚微,毕竟由奢入俭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