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追究根源(3/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日鲜活存在的百姓,因为如今的洪武帝已经脱离了百姓生活。”

    “所有人的形象都停留在过去,即便心存爱民之情,也爱不到真实的百姓身上。”

    “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的是官员和胥吏,可洪武帝并不信任他们,他只相信自己脑海中构建的理想化‘民’。”

    “这些观念不容更改。”

    “更不允许任何人质疑或争辩。”

    “随着洪武帝在位时间延长,他与现实中的底层日益脱节,变得固执己见、专横,还自鸣得意。”

    “结果不过是以爱民之名,行虐民之事罢了。”

    “来自百姓,回归百姓。”

    “现今的洪武皇帝,早已遗忘了初衷,既不下乡体察民情,也不愿深入了解民间疾苦。”

    “他只爱看臣子递上的奏折。”

    ---

    朱标猛然起身,面色涨红,眼底浮现出久违的不安与焦虑,好似真被这番话触动了内心的痛楚。

    赵瑁等官员相视一眼,皆流露出一抹惊恐与淡淡的迷茫,低垂着头,不再言语。此刻的情景,已超出了他们的应对范围。

    每一句话传入朱标耳中,都可能成为点燃怒火的火星,或是隐晦的影射。他们宦海沉浮多年,深知官场规则,怎敢轻易涉险?

    然而,他们不得不承认。

    这篇“逆文”中所述内容确实有一定道理。大明开国之时,与其他朝代相比,的确过于严苛和死板,缺乏变通。一切都唯陛下之意是从。

    大明当初废止科举,除了因录取的士人良莠不齐、难以胜任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士人对大明缺乏归属感。

    大明初立时,天下士人大多持观望、质疑甚至敌视的态度,许多人根本不愿入仕明朝。

    究其根源。

    在于陛下对待科举制度及士大夫的态度。天下儒生在陛下那里得不到真正的接纳与信任。

    也许正如文中所述,这与陛下的出身密切相关。

    当今陛下早有求贤若渴之意,身为吴国公或吴王时,便颁布旨意:“欲仿古制,设文武二科,广揽天下贤才。”

    然而招来的贤士不仅未能人尽其用,也无法如圣旨所言受到重用,反而屡遭挑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