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就跟着附和,他也总不能反对吧?”
“声势越大越好。”
“这样一来,不仅是我们,连秦王、晋王、燕王这些皇子,都会把目标对准他。”
“他将会成为众人的靶子。”
方孝孺冷笑着:“暗地里,我们可以偷偷收集吴王违法乱纪,甚至勾结凉国公、开国公等武将图谋的证据。”
“只要我们用心去找,肯定能找到一些线索。”
“即便真的没有,我们也能伪造出来。”
“然后将这些证据悄悄呈递到陛下案前。”
“如此一明一暗,大事可成!”
黄子澄拍手叫好,赞叹道:“早就听闻方先生才华出众,今日一见,果然是名副其实。”
“这一明一暗的布局,双管齐下,何愁大事不成?”
朱允炆听后喜不自胜,起身再次深深一揖。
“得到先生指点,恰似刘备遇见孔明,自此风雨之后,前途无忧。”
“一切遵照先生之意行事。”
……
吴王府内。
夜幕降临。
朱允熥正苦苦思索。
虽然方孝孺已经转交给朱允炆,但老师的挑选仍悬而未决。
这关系重大,不可轻忽。
不仅如此,朱允熥现在受命创办报刊,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主编。
他自己深知,仅凭那点浅薄的学问,抄抄诗句尚可,担当主编却远远不够。
偏偏他在文官圈子里毫无根基,一时间难以寻觅到合适人选。
主编不仅需要才学出众,挥笔成文,更需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能灵活引导舆论,又能巧妙规避朱元璋忌讳。
明初的极为严苛。
朱元璋出身贫寒,登基后虽重用读书人治国,却对这些人疑虑重重。
他总觉得读书人瞧不起自己,认为他们喜欢旁敲侧击,因此疑神疑鬼,对文字吹毛求疵,大兴。
因此被杀之人不计其数。
朱允熥创办的报刊,旨在宣传朱元璋一生功绩,颂扬其丰功伟业。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视为挑衅或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