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0章 庆幸他是自己人(4/5)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搜集材料,朱允熥引进了记者。

    他的真正意图更为深远。

    利用记者,可深入了解地方情况。

    老朱虽有锦衣卫和检校,对金陵城及百官动态了然于胸,但他仍缺乏耳目。

    记者以采访为名,实则深入体察民情,观察官员行为。

    不必明言,也可暗中打探。

    至于采访所得信息,是否登报另当别论。

    即便未见报的信息,每日亦会汇总、整理后呈交给他。

    《大明日报》为朝廷唯一准许发行给平民的日报,用通俗语言讲述有趣之事,如皇帝旧事、朝廷动态、民间轶事等,迅速赢得众多百姓青睐。

    街头巷尾,人们热议报纸内容。

    报纸日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的一万份增至数十万份。

    这一数字仍在增加,不断刷新纪录。

    要知道,当时金陵城总人口不过七八十万。

    一份日报能达到十万发行量,实在令人震撼。

    这得益于金陵城人口结构的独特性。

    例如,国子监监生有六千多人。

    军队及外来应试书生、商人、工匠等总计数十万。

    这些人流动性强,识字率较高。

    监生和书生自然无需赘述。

    即便出门经商的商人,也需识字。

    庞大的识字群体奠定了销售基础。

    这个时代娱乐匮乏,能每日购买报纸阅读故事,成为许多人的渴望。

    尽管金陵城人口仅七八十万,但整个应天府却有三百多万人口。

    郊区居民数量庞大。

    《大明日报》每份仅值四文钱,在各类书籍中算是极为低廉的价格。然而,这样的低价并非偶然,而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否则,很难将售价压得如此之低。

    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所需的纸张与油墨也随之增多。大规模生产使得成本大幅下降,需求的激增让卖报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职业。

    城内的报贩已接近饱和状态,许多人选择将报纸运往郊区销售。甚至有一些来自外地的商贾,也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有些商人一次购入数千份报纸,打算运至其他地区出售获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