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前来,整天盯着这两兄弟。
朱允熥并不急于将他们招入麾下。
毕竟到了自己府里,就逃不过自己的掌控。
煮熟的鸭子还能让它飞走吗?
何必急在一时呢?
姚广孝近来一直在协助杨士奇,共同负责《大明日报》的工作。
报纸刚创办,人手紧缺,最初的文章全由杨士奇一人撰写。
这项任务太过繁重,不可能长久如此。
况且杨士奇还得辅佐朱允熥出谋划策,处理朝廷事务。
姚广孝加入后,他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要知道,衍和尚精通儒、释、道三教,学问渊博。
否则,历史上永乐大帝也不会让他主编《永乐大典》。
这样的人才担任大明日报的主编自然绰绰有余。
杨士奇也因此有更多时间去招募文人加入报社做编辑。
他如今在吴王府办公,还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职位,一跃成为金陵城乃至全国读书人心目中的焦点人物。
尽管朝中文官大多与朱允熥意见不合,但这种分歧仅限于私下,公开场合无人敢公然对抗。
名与利总是最诱人的东西。
那些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或是虽有功名却未获官职的人,若有机会能在吴王府任职听从差遣,仍然趋之若鹜。
朱允熥身份尊贵,很多事情反而不便亲自参与。
杨士奇身为读书人,在金陵城有许多旧友同窗。
他出面邀请,这些人无不感到荣幸激动,几乎没人会拒绝。
吴王是监国。
那天在朝堂上,陛下的话早已悄悄流传开来。
大家都明白他很可能被立为储君,未来执掌大明帝国。
此时能到吴王府效力,等吴王登基称帝后,便是潜邸旧臣,前程不可限量。
即便是一介布衣的读书人,哪怕只是最低级的官员,只要能接近吴王并得到他的特别青睐,也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没人能够抗拒。
皇帝年迈体弱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谁都清楚,他余下的岁月已经不多了。
眼下,让一个七品县令转而成为王府的侍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