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零件,红星厂要给苏方技术员塞三百美金。”
他用螺丝刀刮掉代码,露出下面真正的计数——这批车在基洛夫厂组装时,已经被克格勃预先抽走了15的精密轴承。
“化油器单价提两成。”
李冰突然用冰锥刺破油箱:
“把被边防军扣下的那箱汽油钱补上。”
粘稠的苏联汽油在地面汇成数字——他们在满洲里被索要的“过境费”折合两千四百卢布,正好是三十个火花塞的利润。
杜亮亮正把车门铰链按等级分类:
“甲级铰链卖给长春一汽实验室,乙级的给农安农机站改收割机。”
少年突然掰断一根生锈的:
“丙级扔进松花江,冰层够厚时能当废铁卖给打鱼人。”
当最后一根传动轴装上卡车时,李冰在发动机舱盖上重算了三遍:
“总收益五十八万卢布,扣除运输费、拆解工资和给黑河口岸的封口费”
他的钢笔突然漏墨,蓝黑墨水在下坪村棉花账目栏晕染开来,恰好遮盖住被苏军巡逻队抢走的三吨棉花损失。
“明天派十二辆三轮车送现金。”
林正南正在改装伏尔加的备胎,内胎里塞满面值五十卢布的旧钞:
“跟村民说每公斤棉花尾款按黑市汇率兑,但要用1984年版的拖拉机说明书包钱——那纸上的油墨能防潮。”
杜亮亮突然打开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时声震落了车顶积雪。
少年同步按下藏在转向柱里的录音机,磁带转动声恰好掩盖住他抽走三张百元美钞的摩擦音——那是留给红星厂质检科长的“零件合格认证费”。
哈尔滨铁路局的封条贴上货箱时,李冰在最后一箱活塞杆上敲了红星厂钢印。
五十年代的老印章在晨光中泛着铜绿,印油却是用苏联防冻液和鞍钢润滑油调制的混合物——三个月后这些印记会自然脱落,露出下面真正的采购方编号。
“村民收到钱会核对这个。”
杜亮亮正用点焊机在装钱的铁皮箱内部烙暗码,飞溅的火星组成下坪村生产队的工分记录:
“他们绝对想不到,咱们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