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阐述和解读出现误差和误导。
那真是要被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了。
几人到剧组的休息室,路宽从国内带了不少好茶,让这帮洋人也吃回细糠。
“我来介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
“中国表演艺术家,李雪建先生。”
“历史传记作家,张纯如女士。”
还有个脸皮厚的自己跟过来了。
“各位老师好,我是刘伊妃,中国演员。”
连同翻译在内,大家寒暄几句都坐定饮茶,只是几人的组合有些奇特。
不过这是路宽特意安排的结果。
知道哈维邀请了斯皮尔伯格,他特地把张纯如也从伊利诺伊州请过来,就是想一起聊聊大屠杀剧本和电影的事情。
张纯如脸色和精神状态比年初看到时好了不少。
有了新的人生目标,也暂时压制住了抑郁的心情,把精神和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的方向。
“小路,我的车停在外面,里面有你需要的录像带和笔录资料,还有我自己整理的个人传记资料。”
路宽感激道:“多谢纯如姐,我找人复制一份,原件你带回去收好吧。”
斯皮尔伯格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不过他倒是认识张纯如的。
当年她的《金陵大屠杀》在霉国出版,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和年度最佳之一,是畅销书榜上有名的作品。
“路,你是要拍关于大屠杀的灾难片?”
路老板笑道:“没错,所以今天才请你过来取取经,我对于这个题材手太生,又事关重大,心里一直很忐忑。”
刘伊妃看过他写这部灾难片的剧本,李雪建却是第一次听说,不禁心中好奇。
斯皮尔伯格重重地叹了口气,回想起自己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艰辛。
他很欣赏这位年轻的中国导演,但考虑到这样一部题材深重的历史电影,斯皮尔伯格却发自肺腑地想要劝阻他。
“路,你今年多大?”
路宽听得一愣:“22岁。”
斯皮尔伯格苦笑着摇头:“拍其他电影,你的年龄是优势。”
“拍这样一部厚重的灾难片,你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