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路,原来叫巨籁达路,是20世纪初法租界越界修筑的产物,以当时的法国驻沪领事巨籁达之名命名,是当时沪上室内高档西式洋房的聚集区。
1921年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刘吉生购入巨籁达路681号的地皮兴建住宅,三年之后又购入了原住宅东地块,即今天巨鹿路675号,又造了一幢花园洋房。
设计者是当时初露头角而日后在上海闻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房屋由馥记营造厂承建。
因洋房花园内的小池塘中间有一座女神雕像,这座花园洋房也由此获得了“爱神花园”的昵称。
新中国成立后,刘吉生赴海外定居,刘氏住宅被房产部门接管后,由沪上作家协会使用。
1957年《收获》在这里诞生,周围的城市喧嚣和高楼被植被隔绝在视线之外,这幢昔日资本家的私邸,成了闹市中的桃源,也成了全中国作家和无数文艺青年魂牵梦萦的朝圣之地。
细雨濛濛下,爱神花园的绿树成荫更显葱翠欲滴。
程永新从出租车上下来,弓着身子,将公文包捂在怀中,一路疾跑入院子。
顺着环形的楼梯走到编辑部门口,推开门走进去。
正在屋内办公的同事们听到动静立刻看过来,发现是程永新回来了,副主编肖元敏最早站起来,笑容满面的朗声喊道:“我们的大功臣回来啦!”
这一声呼喊好似信号,引来了编辑部的同事们将程永新团团围住。
“稿子呢?稿子呢?”
一群人顾不得问候出差归来的老同事,上手就要往程永新怀中的包里掏稿子。
程永新在昨天就跟社里报告了拿到稿子的好消息,因而从昨天接到他的电话,编辑部的同事们无不翘首以盼,对他的归来望眼欲穿。
“诶,诶,诶……”
程永新无力的挣扎了两下,公文包和稿件都没了。
同事们急着一睹林朝阳新书的风采,李小琳和肖元敏毕竟是编辑部领导,两人拉过程永新,细细的问起他这次组稿的经历。
程永新捡了些重点内容跟两人说了一番,当然,他省去了自己“假公济私”的事。
“好!永新这回可算是立大功了!”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