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简单的历史小说,不是简单的以古喻今。
当程永新提出自己的疑问后,林朝阳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卖了个关子。
“等看完第二卷之后你就明白了!”
他的新书以唐史为纲,借古喻今当然是很重要的主旨,但他要做的绝不只是如此。
听林朝阳这么说,程树新的心立刻像被猫爪子挠了一样,痒得厉害,跟林朝阳央求着要看第二卷的内容。
“让你在燕京看第一卷,是让你了解一下小说的成色,省得稿子拿到沪上之后出问题。
你再看几天,你们杂志社该打电话跟我要人了。”
被林朝阳这么一提醒,程永新这才恍然,他来燕京好几天了,还没跟单位打电话沟通过。
按照行程,他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在回程的路上了。
他借林朝阳家的电话打回《收获》杂志社,当着林朝阳的面说:
“朝阳老师现在很犹豫啊,我觉得我们的希望很大,我还得再争取争取,要是能拿到他的新作,我们杂志今明两年就不用愁了。”
“是啊是啊,我肯定会这么说的,您放心。”
……
电话打完,程永新看着林朝阳那无语的眼神,露出歉意的笑容。
“我是您责编,在哪审稿不是审,您说是吧?”
他正大光明的“假公济私”,叫人无力吐槽。
又在小六部口胡同赖了几天,程永新终于将新书的第二卷看完了,心情激荡之余他也明白了林朝阳所要表达的内容远不止借古喻今。
这样的野心,也让林朝阳的新书从立意上就超越了同时代的《李自成》《康熙大帝》等优秀历史小说。
了解到了林朝阳的野心与目的,程永新对这部新书反而更加有信心了,在燕京待了近十天,他终于带着两卷新书踌躇满志的坐上了返回沪上的飞机。
飞机降落在沪上时,正下着小雨。
虽说为了先睹为快在燕京驻留多日,但程永新的责任感还是很强的。
他随身的包里装着林朝阳八十多万字的新书手稿,即便只是复印件,也是价值连城的,他不敢耽搁,从机场出来后便直奔《收获》杂志社所在的巨鹿路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