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6章 民意监察与追责(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管理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予权和追责。

    予权关乎到权力平衡。

    实际上,从秦到唐的近千年,每一次王朝的迭代,新的开国君主都会吸取前朝教训,进行新一轮的予权。

    从秦的丞相,到汉的尚书台,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都是重新予权的演变。

    通俗来说,你不能给到一个官员超出他职责范围的权力。

    而且为了稳定官僚体系,还必须不断将原本属于一个人的权力分开,给多个人。

    君主时代的权力是上控下,而不是从民众那里让渡过来的。

    由于权力只对来源负责,上控下的权力本质是维稳,而不是真的去发展民生。

    在古代的这种情况下,上一级有绝对的权力。

    这种绝对的权力,对于掠夺资源实在太过便利。

    它能一边把自己装扮得为万民请命,一边通过看起来不得已的明目来为自己赚取私利。

    如果被掠夺者中有人有怨言,那就发动另一批人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直到那些有怨言的人全部闭嘴。

    古人当然也知道权力不受控带来的危害,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就是起到监察的作用。

    也就是所谓的追责。

    追责的这一套体系,在这近千年也有它的演变。

    因为监察权本质也是一种权力,是权力就存在着利用它谋取自我的私利。

    所以监察权的赋予,和行政权一样,也在往分散的方向走。

    例如汉代的刺史,最开始是监察的官员。

    到了唐朝,御史大夫已经只是荣誉头衔。

    监察衙门有御史台,御史台还有台院、殿院、察院。

    另外官员犯事,刑部和大理寺都会参与进来。

    而且还会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巡防全国各道。

    总体来说,在大唐,予权和监察已经非常成熟。

    但即便如此完善的体制,依然有它巨大的漏洞,这个漏洞就是追责的失灵。

    追责为什么会失灵?

    追责的上一步就是监察,监察的主力还是官员。

    在古代,官员的利益在某种上是相通的。

    例如一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