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9章 帝国财政:从租庸调到两税法(3/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不多时,杨炎走进了紫宸殿。

    “嗯?”李倓疑惑道,“李白呢?”

    门口又传来张旸的声音:“三郎,他睡着了,喝多了。”

    “好好好,喝了那么多酒,还不忘记给朕引荐人才,等他醒了,朕还真得好好夸赞他!”李倓大笑起来。

    随即语气变得温和:“派人送他回家,注意给他添几件衣物,不要感染了风寒。”

    “是!”

    刚进殿的杨炎看了一眼年轻的圣人,心中诧异,圣人真的如民间传闻那样年轻。

    而且他对李白如此的照顾,与李白是好友这种传闻,也绝非随意捏造。

    看来自己这一次是找对人了。

    “你是何人?”李倓问道。

    “草民杨炎,参见陛下。”

    李倓心头一颤,立刻站了起来,走过去仔细观察起来。

    “你叫什么?”

    “草民杨炎!”

    “哪里人?”

    “凤翔天兴县人。”

    “字号?”

    “字号公南!”

    李倓深吸了一口气,好家伙!

    真是好家伙!

    这就是历史上晚两税法的杨炎?

    知道两税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大影响吗?

    这么说吧,大唐是古典帝国的余辉,也是财政帝国的开端。

    这个财政帝国指的就是以两税法为税政的帝国。

    为什么这么说?

    在两税法出来之前,各个王朝的税收,都以人头为税基,收的是人头税。

    例如均田制下的租庸调,收的是课户的税。

    课户就是指家里有达到国家规定年龄的男丁的人家。

    天宝三年,规定达到23岁,就要按照租庸调纳税服役。

    众所周知,租庸调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府兵也是。

    也就是说,课户必须朝廷给他们分配口分田,课户种地、织布,才能完成这个税。

    但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均田制就出了大问题,因为人口大大增加,朝廷手里的口分田不够分。

    你朝廷不给我地,还想让我纳那么多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