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2章 细盐(1/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提炼精盐并不难,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会。

    古人原本就掌握了制作生石灰的方法。

    “郎君准备这些是做什么呢?”刘晏好奇地问道。

    “制盐。”

    制盐?

    刘晏和武意对视一眼,都感到奇怪。

    石灰能够制盐?

    而且郎君你让我们拿来一大堆盐,然后说你要制盐?

    这个逻辑,我就不太懂了。

    武意想要打破尴尬的局面,他友善地说道:“我听闻苏州一带用海水制盐,郎君,我去准备一些海水来。”

    “不用了,这些盐够我制盐了。”

    武意看了看刘晏,刘晏也表示不懂。

    “郎君是要用盐制盐?”

    “我要制的盐,关键不在于制盐,而在于提炼。”

    “提炼?”

    “这种盐非常粗糙,口感苦涩,我要制作细盐。”

    “细盐?”

    这下刘晏和武意都震惊了。

    细盐据说在唐朝已经有了,不过这玩意儿就像21世纪初的智能机器人一样,一是产品没能完全合格,二无法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大唐有105个产业的县,这个数量不算少了,否则天宝年间的盐价怎么会低到一斗10文钱?

    而且海盐在大唐算是比较普及,每年海盐的生产有600万石,主要集中在江淮一带。

    另外,河东、关中、陇右、河西一带,主要生产池盐,这是唐代以前古代王朝最常见的生产方式。

    其中以关羽的老家解州最为知名。

    关内道也有许多产盐的地方,这些地方在宋朝的时候,还被一个盐贩子集团所占据,成了主要收入来源,并且割据一方,与宋朝对抗了一百多年,最后连成吉思汗都死在了征讨他们的战役中。

    还有一个地方也产盐:蜀中。

    剑南道每年产盐大概1200万斤,足够满足剑南道所有人对盐的需求。

    综上所述,大唐不缺钱。

    可是大唐缺好盐,健康的盐。

    这个时代的食用盐,可不仅仅口感苦涩,里面还含有氯化镁,吃多了对人体是有害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