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1章 祖孙之间的博弈(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实际上,天宝十镇中,兵力最多的还是范阳。

    范阳节度使总兵力有九万一千五百人。

    之所以范阳有如此多的兵力,有几条重要的原因。

    一是隋唐之初最大的敌人高句丽在东北一带,那里有肥沃的平原和丰富的铁矿,有诞生农耕文明的条件。

    隋炀帝倾国之力,最后都未能征服高句丽,李世民一生也未能真正征服高句丽。

    直到唐高宗李治时代,积累了三代人,才将高句丽彻底灭掉。

    此后大唐是非常注意对东北一带的压制的。

    二是武则天时代,数次征讨契丹人,投入进去的总兵力有四十几万,但几乎全部惨败,这给大唐东北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那个时代,不仅边防出了问题,长安和洛阳的内部政治也处于恐慌状态。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也不为过。

    直到年轻的李隆基脱颖而出,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和雷霆的杀伐果断摆平了内部危机,随即开始对东北再次用兵。

    他提拔王忠嗣,以王忠嗣对契丹和奚族作战,大获全胜,这才稳住了大唐格局。

    但为了防止东北再一次有人崛起,李隆基对东北一带的兵力布局是非常重视的。

    三、范阳节度的辖区幽州,位于河北大平原的最北边,河北是大唐的粮仓所在,是人丁最多的地方。

    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这四处,都没有河北这样的优势。

    河北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范阳军镇。

    这样的布局自然合理,此后李隆基对契丹人和奚族人采取了打压和拉拢两手并用的策略。

    可惜出了个安禄山,安禄山为了邀功,不断打击契丹,导致契丹人一怒之下将大唐送去和亲的公主斩首。

    于天宝初年,再一次激化双方矛盾。

    至此,大唐军费进一步增加。

    所有的战争都是政治的延伸,安禄山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包括现在的李倓,是安禄山被妥协之后的延伸。

    或者说是李隆基想要建立赫赫武功的夙愿的延伸。

    安禄山的存在是畸形的,李倓政治地位的存在,也是不符合常规政治逻辑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