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余公公拿了全套的北衙文书以及兵部虎符过来,然后十名伏龙卫和两名充当向导的军中好手也被聚集起来,随即是四十匹马,带着空水袋与一堆干粮什么的。
须臾片刻,齐王殿下也换了一身简单皮甲,负了一把裹着绸布的长剑,自行牵马出来。
伏龙卫中有几个认得齐王的,立即便要下拜,却被齐王制止:“假装没看到本王便可,我只与张副常检话,你们只听他的便可。”
张行看起来是获得了全部指挥权,其实是完全插不上手。
当然,事情到眼下,也委实没什么弯弯可绕,所谓茫茫然来,茫茫然去……将一个大魏中层军官受制于体制的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
出发时还没到中午,众人一人三马,还都是修为在奇经八脉阶段的轻甲好手,自然顺利。
不过即便如此,沿途依旧遭遇了好几场小规模战斗,很多私自出去劫掠的巫族小股部队,或者小部落明显被魏军阻拦在了武周山通道后方,此时正在拼了命的尝试回到苦海边,试图赶上最后一班船,却被魏军构筑的防线层层锁住,反过来沦为幽州铁骑的猎物。
一路向北,不过四五十里,时间也不过是下午时分,便来到了指定的地点,两位向导告知,前方山口的临时营寨,应该便是卫尚书停尸的地方,也是幽州李总管和兵部段尚书合力收拢败军,建立的最前线大营所在。
张行一时释然。
确实是释然,因为他既不关心此战可能的后续收尾,也不关心卫尚书死的多么壮烈,只想着距离这么近,那取了尸体,不定可以立即换马折返,明日一早便能追上大部队,早早交卸差事。
这似乎有些冷血。
但事实就是,这一战的根本意义类似于揭幕与号角,类似于鸣镝与口号,绝非是军事行动本身。而所有在这场战斗中无端牺牲的人,都只能沦为政治风暴前奏的碎渣。
被掳掠的马邑百姓,因为急行军落马死掉的骑兵精锐,被遗留在苦海这边注定等死的巫族将士,还有这位卫尚书,在张行的眼里,统统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了,在别人眼里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位卫尚书是一位尚书,而且死的壮烈,死的很有英雄气质,尤其是这种赌气式的死谏,注定会深深触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