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三十四年夏,宁国京城附近发生大地震,震波传播千余里,震中河水为之断流,前后统计直接死亡百姓近二十万。
外有武匈联军威胁,内有北方农民起义之火蔓延,因救灾不及时,后续因瘟疫致死的百姓多达四十多万人,大量人口迁离中部腹地,向东面的海边和更南方以及西北的阴国逃离。
赵治主持的会议结束之前,多人提出在山谷入口处修建防御性建筑,得到了除赵治之外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具体的计划是从东面山丘尽头处开始至河岸边结束,在全程一里多的地段上修建一道“城墙”。
在赵治看来,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
众人为求自保的心情他能理解,但山村总人口三百多,能参与劳动的充其量不到280人,还要兼顾农田和发展,以及日常的生活,哪有余力来开展如此浩大的工程?!
他虽如此想,但表态的时候还是赞成了,因为他想到了一种既能促进发展又能保质保量的方法。
用水泥和钢铁浇筑!
他特意看过金城的城墙,底部宽近20米,高度也在十米以上,如此体积的城墙,光是挖土方都不知道挖到哪一年,更别说建造城墙还是个技术活。如果使用水泥混合碎石和沙子钢筋,且不说不需要建造这么厚,而且暂时也不用建造太高,以后有需要可以继续往上加盖。
会议结束后,王大郎带领之前训练的120名士卒,在赵治、周云昭等人的协调下,开始在谷口开挖地基。谷中全力生产水泥,砖头、山上炼钢炉也烧了起来。
开荒的事情交给吕老和一个二十人的小队开展。
城墙地基宽两米深两米,用白灰标线后,赵治抡着铁锹和150多人的施工小队分段后没日没夜的挖掘。
随着入秋,众人又全力抢收秋粮,然后是种植,山谷中老老少少齐动手,除了不会走的婴儿,没有一个是闲着的。
地基挖好后,赵治拿出断断续续抽时间画好的图纸,和众人商讨他所说的建造方法。
因之前建房子和部分建筑用过水泥,王大郎对此他的方案也很有见解。只是水泥的消耗量太大,谷中的那点产能根本供应不上,只能改进烧制的铁罐,铸造更大的体积,并扩建水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