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先生这才发现自己嘴里全都是血——他咬牙的时候太用力,伤到了牙龈,他连忙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提起银壶,倒了满满一杯葡萄酒,连着自己的血一起喝下去,又照了照镜子,用丝巾擦掉了牙缝间残余的血迹,才到市民大厅里去见利奥波德一世的使者。
达达尼昂伯爵将这些记在心里,调整了一下长枪的准星,接下来,他的成绩居然不比国王逊色到什么地方去,而就如他推测的,卡尔十一世不但不生气,还很宽慰,他让达达尼昂想到了他的国王,他来到国王身边的时候,路易十四与现在的卡尔十一世年岁仿佛,但是不是所有的国王都是如此呢?卡尔十一世的母亲,伊丽欧诺拉做的可没有法国王太后安妮好,卡尔十一世的教育被大大拖后了,虽然他已经与法国公主定下了婚期,但他的法语居然还是很糟糕,糟糕到达达尼昂都要猜测,瑞典王太后这么简单就允许他和国王出来狩猎,是不是因为就算他们想要做什么,也没办法在没翻译的情况下自如沟通。
……
“如果他们不愿意,”首相先生咬牙切齿地说:“我会变卖我所有的资产,完成契约。”
卡尔十一世露出了一个和善的笑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并不过分地拘束自己的女儿——这点可不太像是西班牙宫廷的教育,谁都知道西班牙宫廷是古板与苛刻的代表,伊丽莎白公主和卡尔十一世始终有信件往来,从这些尽可能地写得简单明了,但不乏诚意的信件里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公主并不如卡尔十一世所见到的那些贵女那样鄙俗无知,她说她和她的兄长一起接受教育,甚至父王的指导,她的信件也证明了这点——几乎没有什么空洞乏味的内容,即便是再小的事情,公主也能用明快的描述让卡尔十一世读的津津有味,之后更是若有所思——他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妻子,卡尔十一世几乎都要感谢起克里斯蒂娜女士,前瑞典女王了,毕竟若不是她如此鲁莽,目光短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不会轻易放弃她,转而支持卡尔十一世的。
卡尔十一世今年已经十五岁了,已经是个真正的少年,正如路易十四期望的,哪怕他不算十分英俊,但至少是健康强壮的,他几乎已经和法兰西的使者达达尼伯爵一样高大了,深色的头发与眼睛更让他显得成熟,只是在王太后身边的时候,他寡言少语,只能从时不时看上一眼画像的举动中,窥见一点属于少年的春心,以及他对这桩婚事的满意——虽然说,此时国与国之间的联姻,更像是一桩盟约,但谁不想有个秀丽可人的妻子呢?不管怎么说,正统的继承人只能从王后的腹中诞生,王室夫人再动人,她们的孩子也永远无法获得民众和诸侯的承认。
利奥波德一世,若是说在法国攻伐佛兰德尔的时候,还能忍耐,只是暗中联系欧罗巴其他诸国来对抗法兰西,那么在路易十四取得了整个佛兰德尔之后,不但没有退兵,甚至还继续加大筹码的时候,谁都能看出他的胃口大的出乎旁人的意料,即便只是第一次御驾亲征,他不但夺下了佛兰德尔,还要夺下荷兰。
不过今天这句话,他是说给伊丽莎白公主,更是说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听得,他并不赞成某些大臣的想法——其他不论,伊丽莎白公主可以得到一处佛兰德尔的封地做嫁妆,荷兰会愿意割让一个省,哪怕只是一个港口城市,海牙或是阿布斯特丹给瑞典吗?
想起勃鲁盖尔索取的年金、领地和宅邸——还有奴隶,首相先生就感到了一阵心悸,他知道议员们也有雇佣巫师做事的,但那些巫师几乎都在殖民地,用对付那些异教徒——仿佛是有默契般地,商人们在荷兰以及整个欧罗巴也有仇敌,但他们从未将事态恶化到需要巫师涉入其中,这和他们的信仰,以及最后一点谨慎不无关系,但今天,约翰·德·维特却要打破这个禁忌了。
博斯在佛兰德尔黑巫师里,名声虽然败坏的差不多了,但也同样的威势赫赫,勃鲁盖尔正在争取博斯留下的位置,而诅咒一个国王,简直就是一枚勋章——就像博斯在路易十三的死亡中所担任的角色那样。
这个时代的画家们,从来就有将自己画在群像画中的习惯,他们有些时候是一个罪人(就像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天顶画里表现的那样),有些时候是个旁观者(就像是波提切尼在《博士来拜》中的身份),有些时候索性就是画家的本来身份,(《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镜子里倒映出的就是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而《七个盲人》中,最后一个人正是勃鲁盖尔没错了,他给人的印象是个憔悴的老者,事实上他“死去”的时候也只有四十四岁,正值壮年,而从画面上走下来的也正是一个强壮的农夫,他的身体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油彩气息,眼睛中的瞳仁只有针尖大的一点,令人生畏。
达达尼昂的心顿时一跳,他立刻明白了,哪怕瑞典王太后与摄政大臣有所动摇,但卡尔十一世还是决定履行与法兰西的盟约,虽然现在这位年少的国王还未亲政,但他的表现居然也没有比任何一个君王逊色到什么地方去,他不但袒露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在直接与法兰西国王的特使对话,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预兆了,作为一个法国人,达达尼昂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