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小公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6章 诸部皆开所属科,广纳天下读书子(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白昂也是做过刑名的,这个时候赶紧站出来踩刹车:“其人须异地任事,以免沾亲难断扰乱治理。”

    这些个老宦海们,哪儿有笨的?!

    除非是太蠢了,否则到时候考上个职务亦非难事。

    根据现在这些个商行的盈利来计算,户部那是每年都挣不少银子啊!

    这些新的黔州户籍册子又得送往京师,京师这边还得腾挪出地方来保存。

    但他们也是考上来的,这就勉强算是公平了。

    于是这把人放在哪里才妥当,这就成为了吏部现在头疼的问题了。

    吏部又得分出人手,去负责登记、考核这些人的功绩、汇总成绩。

    要升职也得再考各部所属科,考过了才能升职。

    皇帝和内阁的风向,就是诸部的风向。

    经济是决定一切上层结构的基础,大至帝国人吃马嚼哪个不得烧钱?!

    张小公爷亦不由得感叹,这些老家伙那是有很本事、真才华啊!

    若非是思维的惯性和禁锢,实际上他们脑子转的比谁都快!

    于是采取的便是两科并举,进士及第入政务学院进学、观政。

    但随之而来的是成倍的各种事件的汇总,哪儿都得收拾、哪儿都得打理。

    的确啊!这群老瘪犊子都喊着缺人、缺人、缺人,可特么谁都不琢磨怎么增加人手。

    科举制度不是不好,但特么这么多年也得进行改进啊!

    而且放出了大量的消息,这才勉强让火筛暂时处于观望状态……

    这也是个下面的照磨、校验们一个奔头,好好任事并非没有前途。

    大明现在事物不断的在细致化,而这种细致化带来的好处是国朝的掌控力更高。

    “痴虎儿的意思是……”

    这些人的功绩得考核罢?!

    现在若是刘大夏再建一个新部门,老头儿觉着自己那估计得累死。

    反而会因为帝国各部的“扩招”赢得更多为官的机会,没有人会因此反对。

    好歹等老夫等人处理完这些事物,你再闹你的“肃贪廉政总司”可好?!

    为防止他们凑在一起作乱,又须将一部分打散后分配给粤北、夷州。

    比如这录科,只是单向一科录取这首先官员就不够使唤的。

    刘健这老头儿觉着自己都快要忙崩溃了,你刘大夏能不能消停点儿?!

    现在直接拆掉科举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就这么放任着对帝国的发展又是不利。

    现在虎视眈眈的准备要在九边搞了一搞,厂卫整合后效率果然高了许多。

    “若是开科也并非不可……”

    “东山公啊!此事当行再议,不可急躁啊!”

    进入一些基层单位基本可以免试,但想要升职还得考证。

    这话说的,弘治皇帝一头黑线。

    要这么放任下去,迟早得生出祸害来。

    科举就是他们的大学学历,能考上举人那就得985+211顶尖大学。

    他们的考核这次肯定功绩高啊,功绩高自然得升职啊!

    而且这些录取的进士们还得重新学习一遍,才能够勉强胜任一定的工作。

    “若是司律部、户部、教谕部……尽皆开科,也并非不可……”

    刘健看着他的表情,很想说一句麻卖批!

    还有新成立的“军部谍报司”也查到了火筛的动向,不断的向九边示警。

    张小公爷这个时候笑吟吟的站出来,轻声补充道:“照磨、校验,亦可再行考取各部所属科……”

    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又不是新科进士可以随意安排。

    这玩意儿怎么有前途啊?!

    “此法甚好!但还需细细勘磨一番,秀才举法可由各地布政使司一并实行……”

    只是他们政务庞杂很多时候实在是太忙了,其次他们的惯性思维也让他们从来不往这方面琢磨。

    为啥大明朝中后期,很多照磨、校验拼死了搂钱?!

    刘健现在因为诸部人手的问题,都特么快要疯了。

    “诸位大人也是在国朝协助陛下处理朝政多年了,岂不知有专人学习更易上手乎?!”

    给他们直接晋升,进士、举子们肯定会不服气。

    刘健本就是相对较为务实的,于是张小公爷提出这个想法后他就开始琢磨了。

    再想到张小公爷说的,国朝百五十年养了这么数万读书人是干啥吃的?!

    可带来的问题就是九边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已经有好几批人出逃鞑靼、火筛了。

    “此事其实倒也并非不可行……”

    现在粤北的一堆官宦们可都伸长着脖子,等着吏部来考核呢。

    没了六科的肘制、没了御史们的唧唧歪歪,的确诸部、内阁办事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

    算下来的话,其实他们都没有亏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