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诸部皆开所属科,广纳天下读书子(2/3)
秀才他们就相对没那么好了,但好歹也算是一本院校毕业还得考取证照才能任职。
进士那是最好的直接培训后就可以任职,不必还去考证。
照磨只是九品、从九品,混来混去在京师、布政使也顶多是个七八品。
户部那边忙的脚不沾地,好容易登记完毕田亩、分派好了。
小至个人吃喝拉撒,什么不都得花钱么?!
就特么啃国朝的老米饭么?!而且很多还啃不着啊!
鞑靼倒是自己杀的头破血流,可火筛没有啊!
毕竟他们的活儿可就是管着各部的文书啊,管上几年谁能比他们更清楚这些规条?!
而未考得进士则是需要考各部所需之职位学识,合格后放可补充至各部。
弘治皇帝听得张小公爷的话,不由得若有所思。
这种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算得上是这些日子张小公爷不断挤压下大明产生的新变化罢!
“这样罢!各部回去后先议定各自所需人手、精通书籍方向。”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不由得瞪大了眼珠子,张小公爷则是撇撇嘴。
看着这些个老家伙们你一言、我一语,几乎就把这件事情的轮廓定下来了。
“各部照磨、校验等诸官,也可经此考取。”
张小公爷抚着额头,叹气道:“刑名、户部户籍钱粮核算、庠序教谕……”
要派提请军部派人押送,还得准备人手进行誊录、保管……
就仅仅是这黔州的一桩桩、一件件,内阁和诸部都要忙炸了。
照磨?!恐怕得几百年才轮得到你去混七品了。
国库简直不要太充盈了,和也是马文升和刘健敢说尽皆开科的原因。
人家那也是科举考出来的,自己等人顶多是秀才身份自然是比不得的。
倪岳这个老家伙现在脑子都要想的抽抽了,整个大明两京十三省就这么大。
“提选可由秀才之身担当,举人者可免试入职。若须升职则再行考取相应属科。”
晋升渠道少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啊,大家都没前路自然琢磨怎么给自己搂银子了。
比如就黔州吧,要批复他们设立乡试的事情。
张小公爷的这个做法,就相当于是后世的大学学历和公务考试。
人家进士老爷上来就七品起步,翰林院、都查院、六科滴干活。
“但须禁止其于户籍地内任职,以免有亲亲相隐之忧。”
而且这还僧多粥少,大家都抢着要干啊!
可惜毕竟老刘他是内阁首辅啊,不好这么骂出口。
更别说现在粤北一大堆的事宜还需要提请人手过去,尤其是吏部的考核。
马文升琢磨了一下,觉着这事儿亦是可行的。
杨一清也是个不省心的,在九边抓了一堆人倒是爽利了。
顺带着查没了一大溜的金银粮食,一下子户部就富余起来了。
这些个老宦海们一听弘治皇帝话,就知道弘治皇帝的意思了。
同时从夷州、粤北抽调一批原囚徒到黔州,那些人服完苦役后就定居黔州填充国边。
还有司律部,大量被扫荡的山寨抓捕了一堆的人手全数判服苦役。
弘治皇帝沉吟了会儿,道:“这次恩科后,再开各科提举子进考补充各部人手。”
“小子的意思是,既然是开科为国取士为何这么多年没有想过开其他科?!”
现在刘大夏这么一提要建“肃贪廉政总司”,顿时所有朝臣们都不争了。
谢迁这老家伙到底是状元出身,越是琢磨越是觉着此事大有可为!
张小公爷笑吟吟的站出来了,眨巴着他那双漂亮的丹凤桃花轻声道。
“比如恩科之外,其实还能再开专门的录科……”
张小公爷的这话一出口,顿时这些个国朝重臣们就明白了。
这又牵涉到了学官的派遣,还得有督学、考场、试题……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得安排妥当。
黔州上报来的事物还不止这些,包括了现行因为人手不足大量的动用了秀才。
如果是从前内阁大学士们或许会不太同意,但现在他们的风格已经转向务实了。
然而很明显,刘大夏此事的表情告诉刘健:不好!
但随之而来的坏处便是,需要的官宦人手也在不断的增多。
这算是既兼顾了科举这边进士、举子们的利益,又兼顾了秀才们的利益。
虽然起步是比进士、举子老爷们低了很多,可终究这是条出路啊!
接着莫名其妙的左右倒手之下,户部居然成为了许多大商行的股东。
这职务怎么升?!调往何处?!担任何职?!
刘东山的这话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火力,本来大家还在对元老院的事儿争论不休。
好在张小公爷左右扑腾了一圈,居然给户部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