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作别粤北黔州路,挥手北归京师去(2/2)
时这就在利润表上体现出来了,再有两京十三省各代理的提货量。
六科自不必说了,马文升、刘大夏提起来几次都被留中了。
户部佀钟这老家伙翻账簿的时候据说差点儿没摔地上,老家伙成为这户部尚书以来就没这么富余过啊!
然而弘治皇帝似乎对于兵部完全不上心,督察院、翰林院也没有要补充的意思。
这可是极高的评价了,但若是再想想却又觉着理所当然。
每年一考课、三年一大考,由军部监督、考核,各指挥使司配合。
这粤北铸造分司妥妥就是下金蛋的鹅啊,只要被瞎掺和插手让它自行发展。
至于弘治皇帝为啥会觉着灰常好呢,那是因为最近内库的资产又增加了。
神奇到打了半辈子仗的老家伙,看着这战报、密奏只能表示看不懂。
那国朝可得派出军律司,对其卫所勘验查访了。
不过即便是他知道了也会觉着无所谓,走出船舱看着远远的津门港他眯起了自己的那双丹凤桃花。
挣都算了,还能拿回地方的控制权、兵权甚至田亩、丁口。
只是入读后能否毕业,可就得看能否熬下来了。
顺利毕业后亦可分配入军旅,也可不入读继续考取试考武进士。
结果现在还得考虑往黔州派人,不派还不成了。
提及了“帝国皇家军官学校”一事,王越倒是松了口气。
这个……啥情况这是?!
可张小公爷这……感觉他平乱这是顺带的,过去收拾黔州那些土司们才是主要的。
这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啊,在他们看来能把米鲁剿灭就算达标了。
意思都一致,米鲁布置的后手太麻烦了。
之前这玉螭虎在京师那稀里哗啦的一大溜人,全特么开山筑路整饬河道去了。
各地皆须建内库分司之粮库、银库,以支应当地都指挥使司所需。
倒不是忧心国事,而是痴虎儿这操作他完全看不懂啊!
将头人们都安置好后,张小公爷便扬帆起航踏上了规程……
两地莫名其妙的就让国朝户部的账簿上,多了数百万亩的田地、一堆的矿山还有大量的产业。
不是说厉害的很么,居然都把镇守中官给活捉了、阵斩了一大溜的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
弘治皇帝索性撇去此着,此事唯有待痴虎儿归来再谈罢!
那么每月给内库里带来的银子都是十数万计的,这还不算大量平价卖出的农具。
各家都拿出自己的秘方来,以至于铁锅铸造技术不止提高了一筹。
而曾经声名赫赫的米鲁就是一块招牌,有她的存在可以一定程度上制衡于田家。
军官学院毕业就职满三年,可申请考取帝国皇家军事学院。
弘治皇帝揉着脑门,这几天他可是真没睡好。
田家的话不能全信,需要多几个消息渠道的来源。
纷纷开始致信自己的座师、同窗、同年,一部分则是琢磨是不是要调到其他部门去。
四大土司家族在黔州根深蒂固,哪怕是田家那样永乐朝被打击了一波亦僵而不死。
而且收拾的那简直不要太漂亮,五万余精锐土兵现在一心要给帝国扫平驿站、驿道沿途匪患。
这二者同时又增加了其他三家的违制成本,形成了一个多方制衡……
但随着这批武进士们现在逐渐的担任国防军主官,又得了“天子门生”的名分。
“这黔州……就解决了?!”
然后通过他们再逐步淘汰卫所军籍制度,屯田则是全数交予户部。
可如今事实证明人家那何止没花国朝一文钱银子啊,那还给国朝挣了一大笔银子啊!
然,若是卫所多次举荐之人皆不第……
京师啊……出去了数月,总算是回来了。
却没有人能够拿出一个结论,来给弘治皇帝参考。
比较头疼的是倪岳倪舜咨,这特么满朝官员本来就人手紧张的要死。
以至于督察院、翰林院,在到兵部、六科、各部照磨……等等尽数缺人啊!
虽然他们也觉着张小公爷那肯定能搞定黔州米鲁之变,但这么迅速、这么直接、这么彻底……
考评后则是以文官的方式进行调配,或降职、或平调,抑或升调。
军部内众将们听得弘治皇帝此言,不由得一惊!
选拔是面向于大明举国的,卫所可以通过比拼推送人选至京师考取。
国朝莫名其妙的就把粤北控制铸造了,又莫名其妙的收回了整个黔州的各项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