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作别粤北黔州路,挥手北归京师去(1/2)
明显这督察院不好待了啊,眼瞅似乎陛下这意思就是要撤销还是咋地……
至于张小公爷直接接受了米鲁投降这事儿,他和戴义的密奏都抵达了。
然后那米鲁,那米鲁又是个什么情况?!
同时也因为大批量的采购、冶炼、铸造,于是成本实际上下降了一倍有余。
甚至奉他为财神亦无不可,然而凡事怕对比啊!
“痴虎儿言道不费国帑便可平叛之事,朕还道是大言……”
当然,相较于和军部诸人弘治皇帝实际上能够稍微明白其中的道理。
王越也有些不确定,这玩意儿实在太尼玛神奇了。
他们的功勋足以让他们进入“帝国皇家军事学院”就读了,而许悦礼兄弟他们则是继续在粤北训练。
以及之前太子朱厚照所作的那些家庭作业,借由那些才算稍微理解了点儿。
军官学校的另一部分生源则是来自于武举子们,各布政使司武举子可直接入读军官学校。
粤北铸造分司的铁锅那挣钱比特么开闸的水龙头都猛啊,尤其是在彻底控制了冶炼一块儿后。
这特么居然吱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连锅全端了?!
张小公爷不贪权这是好事儿,可这家伙把事情办完丢下就走人……
“若论及计然之道,恐怕便是计然复生都未必及痴虎儿罢!”
由军官学校毕业后则分配入各级国防军军伍中,比如现在的粤北都指挥使司、黔州都指挥使司。
但初次分配则不得归入本属司,按照军部的规划这些军士级是要配备到各级卫所去的。
裁减、筛选士卒,同时内库将保证在军部下辖各都指挥使司所在地皆有产业。
弘治皇帝打开扫了几眼,亦不由得点头。
此外,立有功勋军卒、于国朝有功忠烈之后可免试入读。
土司们老老实实的交出自己手里的土地,还有大量的矿山矿井。
这就尼玛很坑爹了啊!
里面一桩桩、一件件,分开来看王越都看得懂。
这于国朝目前来说并非好事,而且纳降一事于国朝也并非坏事。
看不明白,但好处确实实实在在。
军部方面在多方讨论后亦觉着此意甚好,主要是弘治皇帝觉着灰常好。
弘治皇帝看着一份份的密奏、战报,摇头苦笑。
弘治皇帝一脸懵逼,军部从他在到张老国公、保国公、成国公……甚至汪直都一脸懵逼。
以后都指挥使司直辖于军部,各级将校尉官调配期为三年。
“只能等痴虎儿回来自己再解释了……”
“关于‘帝国皇家军官学校’的筹建事宜,军部讨论的如何?!”
好容易算是让大家适应了下来,国朝六部调整了一番勉强运作起来。
第一批的武举子人数实在是太少了,这完全没辙。
每都指挥使司按军卒总数多寡分配名额,但并非免试。
这份操作已经是超出这些朝臣们的认知范畴了,以至于整个国朝重臣们研究了不止一次。
可全部组合在一起,怎么这粤北黔州就被抵定了?!
这俩老家伙也算是彻底死心了,知道这些部门的人算是彻底把弘治皇帝得罪死了。
至京师后依旧需要通过考核,方可入读军事学院。
而能够稍微明白这道理还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缘故,而是借由张小公爷的《肥堆叙话集》。
计然是用计然之策使越国富强、使陶朱公三散家财亦能聚得天下财富,这的确很厉害。
“闻所未闻……千古奇闻啊……”
计然便是再强也不能说打仗不花钱,还反而能挣钱罢?!
为防他们后续再有勾连成祸,那么多几家不掌控军卒的势力亦势在必行。
其产出最低要求可维持当地都指挥使司粮秣、月银支付,每年除押送回京之外。
也没说去平叛就让国库、内库,直接充盈进来数百万田亩、数十万两银子罢?!
如果直接杀了她的话,恐怕滇南及滇南外的东吁等宣慰司将起乱。
其实这都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各地的御史们似乎也嗅到了国朝风向的改变。
户必裂、肥龙梁超,这次亦随同张小公爷一并回去。
张小公爷并不知道,自己在粤北、黔州的手笔居然会将大明国朝上下的土鳖们震的不行。
却见他起身行了一个军礼,对着弘治皇帝沉声道:“学校章程已有,请总帅过目。”
“这……大约,亦算平息了?!”
说着,便让会议记录将手上的卷宗交了上去。
那自然报考的人将会增多……
等“帝国皇家军官学校”成立后,他们才会随同那些头人们一并前往就读。
上奏还全歼了四千官军,端的是厉害啊!
中间一来一往顿